园子沟煤矿安全生产指挥中心
重卡充换电站
“陕昆缆”项目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本报记者 王玲
岁末年初,一组来自麟游县的工业数据格外亮眼:2024年原煤产量1573万吨,发电量32.4亿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23亿元。2024年,全省公布的2023年度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陕西麟游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29个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10位。
一个山区小县,却将工业经济做得风生水起,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带着问题,记者前不久到麟游进行了深入采访。
深挖煤资源 巩固“黑”的本色
2024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位于陕西麟游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麟游经开区”)内的陕西麟北煤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下辖的园子沟煤矿,目前是我省关中地区最大的煤矿,年开采量800万吨。然而,步入厂区,却看不到一点煤炭的痕迹,空气清新,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处处可见精心绿化的小景观。
在园子沟煤矿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井下的场景。此刻是14时26分,智能管控云平台上显示井下有496人。同时,主界面上一些标着数字的点正在移动。“现在没有开采,井下正在检修。”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每一个点代表着一个人,他们从平台上就能看到每名工人的准确位置。
据悉,园子沟煤矿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矿井三级自动化体系,建成全省首个安全型智慧矿山,也是全国第四代智慧化矿山的代表。
黑色的煤炭资源是麟游工业的支撑和起点,也是麟游工业稳定发展的“定盘星”。早在2005年,麟游境内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30亿吨以上,是全省第二大储煤区。目前,麟游境内有煤矿4处,全年原煤产量1573万吨。
位于经开区的郭家河煤矿年产原煤500万吨,是全国第七家生态文明矿井,原煤降尘率达到98%,尾气一氧化碳优化率达99.9%,郭家河煤业用科技书写了“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绿色传奇。
麟游经开区副主任冯海龙告诉记者:“原煤生产是麟游工业的支柱,也是麟游工业的首位产业,园区现在两个煤矿可年产原煤1300万吨,这些煤目前是最好的工业用煤和动力用煤,市场效益非常好。”
此外,崔木煤矿智能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丈八煤矿建设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已办理完成总规批复、矿区范围划定、产能置换方案批复等23项前期手续,剩余26项正在积极办理。
除了煤矿,麟游工业中还有个重量级“选手”——陕西能源麟北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麟北发电”)。走进麟北发电厂区,记者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型钢塔。“这是世界首例钢结构烟塔一体间冷塔,高170.5米、底部直径147.5米。它既有冷却塔的通风作用,又有烟囱的排烟作用。”随行工作人员介绍说。据悉,麟北发电年发电量最大可达38亿度。
与其他电厂不同的是,麟北发电是我省最大的煤矸石发电厂。用煤矸石发电,既解决了它被填埋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实现了废料再利用,燃烧后的电和热成了新的生产和生活能源。
在刚刚召开的麟游县委十八届八次全会上,县上提出,要加快原煤产能释放,大力发展固废利用、矿山机械、精细化工、新型能源、石英材料等其他制造业,推进“陕昆缆”麟游研发生产基地、高纯度石英砂、矿山机电设备智能制造等项目投产运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发展新能源 提升“绿”的底色
麟游县四面环山,绿色就是城市的底色,该县也是我省首批入选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县。如今,在新质生产力和新能源产业的推动下,麟游“绿”的底色更浓。
能源经济是麟游县工业的强力支撑。麟游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清洁能源多元发展的“麟游路径”,为构建低碳、环保、高效的能源体系树立了典范。在已建设的国源安华麟游常丰镇50MW风电项目、大唐麟游贾王塬33.5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麟游县2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推进中广核新能源麟游县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徐矿麟游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麟游县10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落地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73万吨。
与此同时,针对每天出入园区的600多辆运煤卡车,麟游县将传统的燃油重卡逐步向新能源重卡转换,实施了麟游西电重卡充换电示范项目,建成了全市首座重卡充换电站。记者在智慧重卡充换电站看到,一辆新能源重卡通过快速直流充电桩充满电只需要50多分钟。更换电池则由智能机器人进行,四五分钟就能完成。与传统燃油重卡相比,一辆纯电动重卡每年可减少油耗5.24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8吨。
冯海龙介绍:“这是重卡充换电项目的一期,2024年8月建成投用,包括一座换电站,4个重卡快速充电桩、5个轿车快速充电桩,41块350kWh规格的电池,可服务34辆换电重卡。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增多,园区正在进行充换电二期建设,目前在建的二期除了充电桩和换电的电池包外,还新建了洗车、餐饮、便利店等配套设施,是我们打造绿色物流的‘新标杆’。”
“绿”不仅仅体现在新产业上,更表现在循环产业上。麟游县围绕煤、电,建成了一条绿色的循环产业链。
走进麟游经开区的办公楼,暖意融融。经开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4年经开区统一使用麟北发电厂的余热,给所有入驻的企业和大型搬迁点的农户进行供暖。其实,早在2019年,麟北发电厂已经向临近的甘肃省灵台县进行余热供暖,开启了“跨省供热”的先河。
电厂的余热不仅可以供暖,其产生的炉渣和炉灰同样也被利用。在陕西正元麟电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高峰手里拿着一袋酷似水泥的东西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产品,大家叫它水泥替代品,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它的原材料就是炉渣和炉灰,我们的设备促进了电厂灰渣‘零排放’‘零堆放’,实现了较好的环保与经济效益。”
从原煤开采到煤电转化,再到固废利用,麟游县在工业产业链条上深深植入了“绿色基因”。
服务强动力 增加“红”的成色
如果说“黑”和“绿”是麟游工业的特色,那么麟游人为工业经济努力奋斗的精神就成了闪亮的“红”色。
当下正值隆冬,凛冽寒风呼啸,但麟游经开区内却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煤、电企业火力全开,运煤车辆穿梭其中,新入驻企业争分夺秒地建设,工作人员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在“陕昆缆”麟游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车间内,各种设备已经到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安装调试,确保早日投产。据悉,该项目由陕昆缆电缆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5亿元,主要生产1千伏及以下电线电缆生产线、汽车集成线束生产线及装备专用生产线,同时项目还设研发实验室、智能制造及控制系统等多个功能板块。该项目的落地开创了麟游工业延链补链的新局面,它为麟游境内煤矿、电厂、矿山设备等产业提高有效配套,推进工业体系进一步优化。
企业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和项目,发展只能是空谈。去年,麟游在发展工业经济中,以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优化发展软环境,坚持“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名领导包抓、一名干部负责”的“三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制定重点项目专班工作计划,坚持“周调度、月推进”、紧盯工期抓进度,紧盯责任抓质量,重卡换电站、麟游县煤矿设备再制造及智能制造项目、“陕昆缆”麟游研发生产基地及煤基固废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投产。
就拿“陕昆缆”项目来说,麟游经开区按照政府重资产、企业轻资产的思路,为企业建好标准化厂房与办公楼,实现了企业“拎包入住”,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项目负责人李阳对记者说:“经开区对企业的服务可谓无微不至,从帮忙办手续到我们前期员工的安置,事无巨细。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麟游发展的信心,我们将加快进度,尽快投产,为麟游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在招商引资中,麟游县创新推行“县级领导包抓+管委会领导主抓+各办局负责”的“1+1+N”专班服务机制,推广应用招商项目落地流程图,成功创建省级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园区,为麟游县煤矿设备再制造及智能制造项目免予项目环评手续,压减审批时间90天,缩减前期投入成本30%。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试点改革经验,为项目落地提供“快而准”的环境准入指引和土地供应服务。
2024年,麟游县聚焦精细化工、固废利用、新型材料等产业方向,谋划强基础、利长远项目28个,总投资12.61亿元,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展精准拜促活动,落地陕西苏德邦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6户,开工建设年产万吨高纯石英砂等招商引资项目4个,产业升级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麟游县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潜力巨大、势头强劲,全县上下奋发进取、主动务实的干劲与活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