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本市新闻·特稿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万象影刊
标题导航
|
红灯笼照出好日子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镜头里的非遗技艺 之六
红灯笼照出好日子
文/图 本报记者 谢克强 马庆昆
工人赶制灯笼迎新年
村民坚持手工制作灯笼,既是手艺更是情怀。
可爱的“兔子灯笼”
傍晚时分,工人点亮“巨型灯笼”。
村民在家制作“碌碡灯笼”
发展灯笼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巧手点缀新式灯笼
什么最能代表西府的年味儿?那一定是一串串火红的灯笼!
大街小巷,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让节日显得喜庆吉祥;正月里,舅舅给外甥送的“兔子灯”,表达了对孩子美好的祝愿;除夕,给逝去的亲人坟头挂一盏“火罐灯笼”,寄托哀思……当众多非遗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时,在西府大地,一个个或大或小、样式不同的灯笼,却总会在烘托气氛、寄托情感的时刻出现。
“凤翔花灯”制作技艺是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彪角镇三岔村、城关镇西古城村依然保留着制作技艺。三岔村曾经以做手工灯笼为主要产业,至今,村里仍有八九户村民坚守这一传统技艺。三岔村10组67岁的张安堂制作灯笼40多年,每年手工制作30000个“碌碡灯笼”等,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喜爱。别看这种灯笼样式简单、市场售价也不高,但制作程序一点也不简单。农闲时,张安堂和老伴先做好灯架、剪裁好纸,再用模版印上福字和图案,洒上水潮湿三个小时,之后用自制的工具把纸“推”出褶皱;进入冬季就开始粘灯笼、放提手。张安堂说,整个过程全部靠手上的功夫,要掌握其中的窍门,要非常细心。三岔村9组村民王堆强是“凤翔花灯”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进入冬天,他和老伴坐在炕上制作灯笼,忙不过来时还要请邻居来帮忙。
传统的“柿子灯笼”“碌碡灯笼”等,听名字就能让人感受到灯笼的形状和大小。新式灯笼从所用的材质,又分为绒布灯笼、羊皮灯笼、缎面灯笼等,还有一人多高的“巨型灯笼”。
走进城关镇马村凤翔福盈门宫灯厂、糜杆桥镇竹园村的凤翔福临门宫灯厂,就走进了灯笼的世界,地上摆的、上面挂的、正在生产的半成品,全是灯笼,他们推陈出新,工厂式规模化经营,各有几十名工人进行流水线生产,样式、材质、大小不一的数十种灯笼,销往全国各地。
城关镇西古城村3组村民宋新焕在传统灯笼的基础上做出新花样,他制作的“兔子灯笼”特别受大家欢迎。“很费工夫,一天只能做6个,欣赏自己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宋新焕说,他有责任将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用灯笼把大家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