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彩绘墙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资料照片)
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黎楠
漫步宝鸡街头,摆放整齐的四色垃圾箱,设计精美、构思巧妙的分类公益广告随处可见,市民分类投放垃圾已成为自觉习惯;来到社区,一批批功能完备的垃圾分类亭陆续投入使用,常态化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居民个个争当“分类达人”;走进校园,学生们精心制作的垃圾分类工艺品、小发明琳琅满目,垃圾分类已成时代新风尚……
今年以来,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下,强化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责职能,有效调动各区及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广泛动员市民积极支持、热情参与,共同推动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翻开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汇报,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数字跃入眼帘:自2022年8月1日《宝鸡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90%以上,市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共创建91家示范单位(小区)……
日前,在住建部对27个省份297个城市的考评中,宝鸡市垃圾分类工作迈入全国中等城市第二档“成效较好”行列,稳定保持在全省12个地市第三名,并在非试点城市位列第一。
高位推进 垃圾分类有保障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是事关民生、事关生态、事关未来的大事。
为有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我市于2020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以市直各部门、各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设立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我市还建立和完善了生活垃圾分类四级联动机制,目前基本形成“市级高位统筹、区政府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保证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法规标准体系。为此,我市从制度设计、体系建设、示范创建、监督考核、奖惩激励等多方面不断健全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管理体系。
2020年,我市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宝鸡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2020-2035年),出台了“1+N”的总体方案和细案,构建起垃圾分类实施框架;2022年8月1日《宝鸡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施行。有了制度保障,《宝鸡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宝鸡市有害垃圾收运和处置方案》《宝鸡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等20余份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得到有效执行。
与此同时,我市还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投入。202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建设。今年,我市已争取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补助资金700万元,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还牵头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陕西城乡塑料垃圾减量项目(二期),用于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监管保障力度,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开发了“宝鸡市生活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小程序,实行垃圾分类“日检查反馈、月考核通报、季小结点评、年综合评价”评估制度,推动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让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从“投”到尾 垃圾分类出实效
每一件垃圾自诞生之日起,必须经过科学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环节,才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成为可回收利用的有价值资源。为此,我市采取闭环管理模式,打造了多维度的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产生后,首先是投放,如果不能做到正确的分类投放,后面的环节就难以进行。为方便广大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我市在各场所已全面完成四分类收集容器配置的基础上,从2021年起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统筹推进,建设密闭性能良好、功能较为完善的分类屋(亭)。目前,全市还在560多个小区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制度,让群众分类投放更加快捷便利。
“现在只需要打个电话,垃圾回收车就来了,我们餐饮店产生的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清运,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周围群众都说这种‘预约式’回收方法好。”记者在市区火炬路采访时,一家餐饮店的负责人说。
这种“预约式”回收模式是我市在垃圾分类收运方面的一个创新做法。据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已建立厨余垃圾“公交式”收运模式,开设收运线路20条,站点近1000个,将市区3700多家餐饮单位和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纳入收运范围,有害垃圾实行“预约式”收运,可回收物依托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采用“回收网点+分拣中心+产业基地+互联网”模式,通过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运。2024年,全市累计收运处置餐厨(厨余)垃圾3.9万吨、其他垃圾29万吨,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衣柜、沙发等大件的垃圾运来后,我们会进行切割、分拣、粉碎等处理,把垃圾变成可以利用的物资,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在位于金台区长寿沟的“两中心一个点”(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大件垃圾拆分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项目现场,负责人徐璞说。
像这样的垃圾回收利用是我市分类处置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成3处有害垃圾暂存点、2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医疗废物处置厂和1座填埋沼气发电厂。金台区还在宏文路秦岭市场、代家湾小区建成厨余垃圾就地处理中心,形成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协同处理模式。据了解,“投、收、运、处”全链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已在我市初步形成。
宣传引导 垃圾分类成时尚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那么,如何提高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激发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让绿色文明意识转换为自觉行为呢?
今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5000余次,入户宣传80余万次,将社会宣传、媒体宣传、主题宣传列入各级各部门日常工作事务和考核内容,做到官媒有号、报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户外有图、网络有言、入户有人,营造了良好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今年国庆节来临之前,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等单位工作人员来到陈仓区天悦小学,开展“垃圾分类、绿色‘童’行”环保教育主题活动,学生们参与垃圾分类知识抢答和你来比画我来猜游戏,引导学生对垃圾分类产生浓厚兴趣。主办方还为学校赠送了《垃圾分类学生读本》,让孩子们更系统地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这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市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坚持每年为在校学生购置垃圾分类知识读本1.6万册,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垃圾分类宣教基地(阵地)15个,涵盖各城区、居住小区、教育系统、卫健系统、交通系统、公园景区等,同时还实施了“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强化垃圾分类宣传员、督导员、志愿者、执法员“四支队伍”培训。
为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市还利用全市大型活动开展集中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10月27日,闪耀全城的宝鸡马拉松当天,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垃圾分类融入马拉松赛事,开展了以“践行新时尚·分类‘宝马’行”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主办方在赛事沿线观赛区域设置可回收物收集箱体、收集布袋,共摆放宣传点位6处,向参赛选手、市民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为马拉松加油助威、绿色护航。
11月,在宝鸡金秋菊展期间,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服务中心联合渭滨区城市管理执法局等单位,在菊展现场开展“菊净宝鸡 分类有你”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主题活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向参观菊展的市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基本常识。
同时,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服务中心还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利用其办公区空闲墙体手工绘制垃圾分类彩绘、制作分类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理念呈现在人们眼前,新彩绘的墙体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多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四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行动和“敲门”行动,构建起社会参与体系和完善的基层自治制度。各区、宝鸡高新区通过“分类行App”发布志愿者活动信息,利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以“在职党员双报到”为抓手开展入户宣传等,不断提高党员、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热心群众的参与度和居民自治水平。
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这项工作没有终点。市分类办主任、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王昭远说:“我们将紧盯在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力争晋升中等城市第一档的目标,围绕中央、省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系列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攻热点、解难点,把握方向、谋划全局,不断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未来,我市更将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优美、整洁、靓丽的新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