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酒器——兽面纹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挹酒器——蝉纹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逨盉上的凤鸟形象 祝嘉摄 戈 簋上有凤鸟纹饰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供图) 周公东征方鼎有高浮雕凤鸟图案 (资料图片) 父辛爵(仿制品)上的凤鸟纹 麻雪摄 酒,这一农耕文明的伟大发明,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人类深厚的情感。它源自珍贵的粮食精华,古时被虔诚地奉献给神灵,敬奉于祖先之前 ;同时,亦成为人们举杯共饮、消解世间愁绪的媒介。在中国,酒的起源传说可追溯至古老的炎黄时期。
时光流转至西周,饮酒文化已发展得更为细致且严谨。周礼,这一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对饮酒的时间、场合、酒器数量与规格均有着严格的规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场景的不同,对酒的浓淡也有着明确的要求。与今日高度提纯的蒸馏酒不同,西周时期的酒多为稻、黍、粱等粮食作物的自然发酵产物,属于浊酒范畴,含有较多杂质与沉淀物。尽管当时已有“五齐”“三酒”等分类与过滤手段,但整体而言,酒的质地仍较为原始,酒精度较低,口感柔和,类似于现代的啤酒或米酒。
在古代的宴饮活动中,酒的浓淡直接关乎饮者的口感体验。因此,古人巧妙地利用青铜盉等器具调和酒的薄厚,使之更加醇厚适口,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然而,在周代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却常常以未加工的天然产品为贵。据《逸周书·克殷》记载,武王克商后祭社时,毛叔郑奉上明水,卫叔傅执礼。这里的明水,即清水,它在伐纣成功后的重大祭祀活动中被用作祭品,彰显了清水在祭祀中的重要地位。同样,《荀子》也提到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饮食之本也。”玄尊,又称玄酒,与明水一样,均指新鲜清洁的水,因其颜色接近玄色而得名。“玄酒”“明水”作为雅称,在古代祭祀宗庙时,不直呼其名,以保持庄严肃穆的氛围。
大飨礼,是西周时期天子为招待贵宾而举行的一种高级宴会礼仪。在太庙举行的宴请宾客仪式中,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令人叹为观止。大飨礼中,除了崇尚无味的玄酒外,献祭所用的肉类也是生鱼以及不加任何调味品的无色大羹。为何将清水、生鱼及大羹这些“大飨”所用食品称为“饮食之本”呢?
郑玄在注解《礼记·乡饮酒礼》时指出:“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者,太古无酒,用水而已。”玄酒之所以“贵其质素”,是因为它提醒人们返璞归真,不忘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大飨大祭中保留清水与薄酒的地位,正是返本归朴的体现。《礼记·郊特牲》亦云:“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酿制出的美酒为乐,但在祭祀时,清水般的“玄酒”却位列其上,形成了酒味越浓位次越低下的独特现象。
此外,《礼记·郊特牲》还记载:“大羹不和,贵其质也。”玄酒、生腥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况,这种返本归朴的现象构成了周礼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崇尚自然、返归自然、返本归朴,后经儒家的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以玄酒祭祖,意在表达对远古有水无酒、以水敬客情状的追念。这是特意在饮酒礼中保留的一种早已逝去的原始习惯,是行礼者缅怀先人、尊崇旧物、不忘本初的象征。然而,玄酒并非供人直接饮用,而清酒则是周代实际上用于祭祀的酒品之一。《诗经·小雅·信南山》描述了周族祭祀祖先的场景:“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以祖考。”周族在祭祀祖先时,用的是清酒和红毛公牛。古代的酒以清浊划分优劣,清酒杂质少、品位高,因此被奉献给祖先神灵享用。
酒至淡而情至浓。从上古时期的玄酒,到商周时期的“五齐”,再到后世的蒸馏酒,酒杯中的琼浆玉液在不断演进,其中也融入了中国人五味杂陈的人间百态。酒里,是祭祀祖先时的敬重、笃定 ;酒里,是玄奘西行路上“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赤子之心;酒里,是杜甫与挚友“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的绵长情谊 ;酒里,亦是柳永执手泪眼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肠万千……
作为周文化的发源地宝鸡,这里也是中国名酒——“西凤酒”的产地。西凤酒三千年无断代传承,从“周酒”中的“秦饮”而来,如今,在宝鸡乃至全国更大范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庆功宴、婚丧嫁娶宴、升学宴、家庭团聚宴等宴饮中,都能看到各种不同口味、类型的西凤酒的身影。或许,中国人的酒杯里,从来都不只是酒,更多的是那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怀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