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后土吉金 光耀千秋
——与青铜器有关的成语(之二)
资料图

觞酒豆肉
饮食礼仪中的端庄之美
毛丽娜

  “觞酒豆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成语,它不仅仅是对古代饮食的简单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礼仪文化的深刻体现。觞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其造型精美、线条流畅,是古代宴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豆则是古代盛食的器具,通常是用来盛放肉酱、腌菜等调味品的器皿,其设计巧妙,实用性强。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觞酒豆肉”便成了古代宴席上的一种常见景象,也象征着丰盈与富足。
  在宝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不乏与“觞酒豆肉”相关的精美器物,如宝鸡市竹园沟出土的西周早期“史父乙铜豆”、凤翔高王寺村出土的“战国蟠螭纹盖豆”等。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而且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们见证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院长陈亮在著书《后土吉金》中就谈到,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等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但也有奇数组合。
  我市教育工作者强健介绍说,豆最先是盛食物的容器,成为礼器后又演变表示数量的词。《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另据《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强健认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虽然觞酒豆肉可以大快朵颐,但也必须守规矩,否则后果很严重,轻则剥夺爵位,重则坐牢掉脑袋。从这些礼仪文化中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酒肉虽好,切莫贪心。

资料图

折戟沉沙
历史沧桑中的战争印迹
本报记者 罗琴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们所熟知的成语“折戟沉沙”就出自唐代杜牧的这首《赤壁》中。诗中前两句描绘了赤壁之战的遗迹,而折戟沉沙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戟是西周时新兴的一种长兵器,它将戈的钩、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在一起,由竹木质戟柄和金属的戟头组成,具有直刃和横刃两个锋、四面刃,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我市一小学教师张慧春说,折戟沉沙,指的是戟被折断沉没在泥沙里。在现代汉语中,“折戟沉沙”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事物或事情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之后,最终无奈失败的情况。它既可以用于战争、竞技等具体活动,也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或事情。折戟沉沙带有一种悲壮的历史感,也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从而更加珍视和平与胜利。
  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画像来看,戟作为一种长兵器,在两军对阵时,队列执戟者在执戈者之前。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宴乐攻战纹壶上就有类似的画像。带队列排列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戈仅作为一种钩兵,主要在队列交错时发挥作用,而戟则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捅到人。
  宝鸡竹园沟8号墓出土的青铜钩戟,铜戈部分援体呈三角形,有中脊,本部一圆穿,上胡延作刺部,下胡较长,三长条形穿。直内呈燕尾形,矛尖利,矛体上部有倒刺。出土时内部仍残留有木柲痕迹。1956年在岐山马家嘴出土的西周时期钩戟,三角援,中有圆孔,阑上卷为钩,阑侧有四穿长方内。通过折戟沉沙这个成语,可以回顾历史中的战争事件,感受战争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沧桑变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