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大盂鼎 铭刻酒事的西周礼器
本报记者 王玲

大盂鼎及铭文(资料图片)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在这片周公曾制礼作乐的土地上出土了很多青铜重器,大盂鼎就是其中一件。
  大盂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眉县礼村(一说为岐山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盂”是西周文王、武王时期朝廷重臣南宫适的后人,为西周贵族,此鼎是“盂”为了纪念周康王的册命而铸造的。
  日前,记者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进展厅便看到了一件大盂鼎的复制展品。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鼎原本是古时的烹饪之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锅。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有了青铜铸造的鼎。传说古时候,夏禹铸造了九鼎,分别象征华夏九州,至此,鼎从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成为国家社稷的象征。在周代,鼎也是旌功记绩的礼器,人们在重大祭祀、庆典或接受赏赐等时,会铸鼎以记载。
  大盂鼎三足双耳,鼎高102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是目前出土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鼎,内壁有19行铭文共291字,铭文大意包含三部分内容:歌颂先王与现国君的功绩,颂扬自己的功绩,警戒子孙后代。因为它铭文珍贵的历史价值,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大盂鼎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并称为“晚清四大国宝”,它们都是清代出土于宝鸡地区的西周青铜瑰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了“晚清四大国宝”的复制品,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还可以亲手触摸。这里的大盂鼎虽不是真品,但其特有的青铜质感和华丽的金文似乎将人们带回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
  那是一个隆重的日子,盂受到周康王的册命。周康王向盂讲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丰功伟绩,主要归因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的亡国教训则在于沉迷于酒,不事祭祀。告诫他要效法祖先,不要酗酒,忠心辅佐王室;同时还赐予盂命服、车马、香酒、邦司、人鬲(gé)等。后来盂作鼎,以纪念影响他命运的这一重大时刻。
  这些话在铭文中的原文是:“酒无敢酖……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通俗地解释为:“不敢沉湎于酒……我听说商朝之所以坠丧天命,是因为他们的诸侯和朝中的各级官员都酗酒,故而完全失去了民心。”自此,大盂鼎也被认为是《尚书·酒诰》的器物见证。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吸取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作《酒诰》。在《酒诰》中,周公告诫执政者,饮酒有三点要求:一是“无彝酒”,意思为不能经常饮酒,必须有所节制;二是“饮惟祀”,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三是“德将无醉”,须以道德约束饮酒行为,不能喝醉。
  《酒诰》相当于给喝酒立了规矩,也被后世称为最早的“限酒令”。在周初的统治者看来,限酒并不仅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的兴亡。所以,周朝历任统治者都告诫各级贵族,要牢记教训,不能酗酒,千万不能走殷商“酒池肉林”的亡国之路。而这些告诫,被后人刻于青铜礼器中,大盂鼎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为古人的哲学思维点赞,一面告诫盂不能酗酒,一面赏赐他美酒,让他不要贪杯。透过大盂鼎铭文,让我们感受到3000多年前周人那份“美酒虽好,劝君莫贪杯”的理性酒文化。
  大盂鼎的面世,还伴随着一段离奇的故事:
  1849年,大盂鼎出土后,因为器形巨大而引人注目。几经辗转,大盂鼎与大克鼎一起被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所收藏,直到潘祖荫去世,大盂鼎被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在抗日战争时期,大盂鼎与大克鼎一起被装入木箱埋在潘家祖宅之下。1951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将大克鼎和大盂鼎一起献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大盂鼎迁入其中。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盂鼎被迁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如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至此一直被收藏在这里。
  铸鼎,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启迪后人。
  随着历史发展、朝代的更迭,酒不再是“饮惟祀”“无彝酒”,但是,理性饮酒的良好风气仍然在这块土地上被传承。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在周原大地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孕育出西凤名酒,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酒。人们喝西凤美酒时,秉持着喝好不贪杯的饮酒良俗,传承着古代周原人与酒有关的精神财富。而那些曾经作为身份象征的青铜酒器,也已经化身为酒文化的标志,被制作成与之相关的精美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