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太白二字,不少人马上就会联想到李白。
地名中有“眉”字的除陕西的眉县外,还有四川的眉州(今眉山),那里是苏轼的家乡。眉县处于渭河之滨、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这里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沃土,物华天宝,名副其实的得天独厚。不过眉县的“眉”字原来是带耳朵的“郿”,因为眉县古称郿坞。
要说眉县的名人,首先要说的是有横渠四句留给后人的横渠先生。张载十五岁时,和母亲、弟弟一起送在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区)做官病逝的父亲灵柩回乡的路上,到了眉县的横渠镇就停留下来,后来就长期住在这里,以此为家乡了。张载是宋代大儒,到张载纪念馆参观,了解张载的人生经历,令人颇多感慨。张载年少时喜欢军事,曾立志与好友一起去收复洮西。二十一岁时,他给在西北负责军政事务的范仲淹写信,提出一些有关西北防务的建议。待与范仲淹见面后,一番交谈,范仲淹对他特别赏识,觉得张载更应该去做学问,建议他别在军事上操心了,回去好好研究儒学吧。范仲淹真是高人,试想如果张载遇到的是别人的话,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守边关的将军了。张载之所以能潜心道学,得益于他的“敌人”王安石。王安石搞变法时,本欲拉张载一起干,可张载对王安石这一套不以为然,不愿意入伙。王安石肯定不爽,不过表面上还是把火压住了。到了后来,张载的弟弟为反对变法新政,在朝廷上直接跟王安石打起来了,遭到贬官。张载估摸着,弟弟的这场纠纷定会牵连到自己身上,与其等着被贬,还不如自己辞官走人,回横渠做自己的学问算了。就这样,张载回到了学术的轨道,再也不分心了,也算成就了“关学”。
秦岭在中国地理、气候、资源等方面是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分界线,长江和黄河的最大支流汉江、渭河都发源于这条山脉。秦岭主峰太白山位于眉县、太白县和周至县的交会处。看到太白二字,不少人马上就会联想到李白。人们对李白的《蜀道难》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其中那著名的诗句“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写的就是太白山。
太白山是中国大陆中东部的第一高峰,历朝历代无论朝廷还是民间,对太白山都是敬畏有加,在唐代把太白山视为“神山”,并将对太白山的祭拜纳入国家行为。柳宗元的《太白山祠堂碑并序》讲得足够清楚,那时候每每遇到天旱及各种天灾,或是瘟疫暴发,人们都会到太白山去祈祷,以求能将其化解。
苏轼的初仕之地在凤翔,他是挂着朝廷的官衔下派到那里当签书判官的,管的事不多,他又闲不住,逢天大旱,就急三火四地替农民到太白山去求雨。在太白山的拜仙台,苏轼把自己写好的文章《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念给龙王,这祝文在诉苦祈求的内容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岂惟守土之臣所任以为忧,亦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意思是说,解决这样的困境,不光是地方父母官的责任,也是神灵的使命,眼看人们要吃不上饭了,龙王您老人家不能坐视不管。祈雨仪式之后,不久下了一场小雨,但远远不能缓解旱情。这时有人就对苏轼说,本朝皇帝给龙王爷封的官有点小,比照前朝等于是降了,怕是神灵会挑理。苏轼一查证,果不其然。在唐朝时,天子给龙王封的是神应公,而宋朝仅封为济民侯。于是,苏轼立马替太守给皇帝写了奏折,请皇帝恢复龙王的爵位。同时又和太守二人沐浴更衣,派特使前往太白山拜仙台向龙王汇报此事,并取回湫池龙水一瓶,以示达成龙王的宽谅。待使者取龙水归来,苏轼和太守及百姓出城迎接,并将龙水敬放于神龛之上,再度祈祷。也许是上苍接收到了众人的诚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两天后,大雨又连下了三天,旱情彻底解除。为纪念此事,高兴的苏轼将自己家院子里修建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喜雨亭记》流传后世。虽说祈雨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但至少说明柳宗元、苏轼这些文人官员心中是装着黎民疾苦的,更不用说张载这样要为生民立命的大儒对老百姓的苦心了。
采风期间我们看到今天的眉县有很多人致富是依赖种植猕猴桃。猕猴桃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果实,在今天,人们十分看重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它被誉为“水果之王”。猕猴桃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喜欢吃的人多,就不愁销路、不愁市场,就能赚到钱。眉县这些年的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已有30万余亩,借太白山和关中平原的有利条件,眉县已成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说到猕猴桃,不能不提唐代诗人岑参的田园诗《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诗中可见,一千多年前,在太白山下、渭河岸边,儿孙满堂的百岁老人,家里庭院中水井旁,有一架硕果累累的猕猴桃,主妇煮好香喷喷的米饭,再给主客斟上美酒,这不就是令岑参羡慕不已的安逸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