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扶风庄白青铜器窖藏
回望青铜文明的“窗口”
本报记者 杨曙斌
记者在宝鸡周原博物院参观折觥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时隔三千年,来到周人繁衍生息的周原,一切关于他们的痕迹都已经隐入历史的尘烟之中。40多年前,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的村民不经意间的重大文物发现,让世人对周原曾经的辉煌产生了无限遐想。
  1976年12月15日下午,庄白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一个偶然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这就是庄白一号窖藏。记者跟随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和当地文保员,一起探访这座窖藏的出土地点。
  行走在田垄间,放眼望去,这里地势平坦,一片片麦田让初冬也显得生机盎然。走下一座小土崖,在一段土路上拐了两个弯,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庄白一号窖藏发现地。
  “就在那,往前走十多米就是。”庄白村文保员刘乃兴手指着前方的一片麦田说道。“当年发现的时候这里还是个土坡”,“窖藏大致呈方形,边长两米左右,众多青铜器层叠放其中,最底处距离地面1.5米左右”,“前后经过40多天的清理,共发现青铜器103件”……站在地头,随着刘乃兴的讲述,记者仿佛身处当年村民发现文物的情景之中。
  通过介绍,我们得知,在村民发现一号窖藏刚刚过去十天,便在数百米外的一块田地中又发现了文物。当时,村民正在犁地,犁尖正好挂住了一件青铜器,将其从土皮之下带了出来,就又出土了五件青铜器,后来这里被称为庄白二号窖藏。
  庄白一号窖藏,共出土青铜器21种、103件,其中有铭文的达74件,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次重大发现。走进宝鸡周原博物院展室,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便呈现在眼前。形似大平底锅造型的史墙盘上铭文多达284字,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被称为“青铜史书”;而造型精美的折觥,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天花板”,还有精美繁复纹饰的三年兴壶,以及成套的编钟等,无一不是国宝。
  “村上的干部和不少村民都是文保员,在这里动土、盖房等,都要事先进行报备,待专业人员确认地下没有文物后才能进行。”走访中,我们多次听到文保工作者这样说道。这既反映了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又表现出了群众高度自觉的文物保护意识。
  如今,庄白村因出土青铜器而声名远扬。站在周原遗址保护区的地图前,遗址发现点星罗棋布,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一幅彰显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