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周原博物院内的铜戈、铜镞 宝鸡人民公园对面的周礼文化墙 扶风县云塘窖藏出土的西周伯父公勺 “隹周公邘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荐邘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乍尊彝。”
这段刻于周公东征方鼎内的铭文,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打完胜仗凯旋庆贺的故事:周公远征东方,讨伐作乱的东夷、丰白、薄古,胜利后不久,“周公祈亨于周庙”。在戊辰这个日子,大家畅饮秦地产的秦酒以欢庆东伐的胜利,以及“周公祈亨于周庙”的喜悦,当时周公赏赐给载贝百朋,用于制作此宝鼎。
此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三千多年前,身披铠甲、威武雄壮的将士们,在欢呼声中,将盛满酒的酒器举过头顶,向祖先致敬,随后将酒一饮而尽。
这里,就进入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军礼之饮。
军礼是我国古代的“五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以军礼同邦国”,意思是对于那些桀骜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臣服,可见军礼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军礼就是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典礼,包括校阅、出征、狩猎等活动时进行的仪式。《周礼》中记载的几种军礼,包括征伐前的大师礼、分土地和征收赋税时的大均礼、狩猎时的大田礼、大规模工程时的大役礼以及勘定封地边界的大封礼。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周代,酒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所谓“酒以成礼”。《酒诰》中规定“饮惟祀”,围绕酒礼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同样,酒在军礼中承担的鼓舞士气与欢庆胜利的作用无可替代。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景红艳,多年来一直研究周秦历史和古代礼制。她对记者说:“周代贵族酒礼是以天子为核心的,也是各级贵族在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场合饮酒用酒等必须遵守的礼仪法度,是由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酒礼构成的宏大制度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思想,属于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酒礼与五礼协同,不仅对国家柔性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王朝酒礼和国家治理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代军礼中,有一种献捷礼,即胜利之后要向天神和祖先献祭告捷。在献捷礼中,有个“饮至”环节,这也是军礼之中关于酒礼的重要内容。“饮至”顾名思义就是设宴饮酒,“饮至”之后,再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有的升官授爵、有的赐予财物等。
“周代那样的礼制时代,‘饮至’礼非常有讲究。《左传》有这样的记载:‘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四夷,中国不相遗俘。’也就是说,周人对‘不式王命’的四夷用兵获胜后方可向王室献俘请功,天子要对献捷者进行褒奖,行‘饮至’礼;‘中国不相遗俘’即周人奉王命对毁坏王纲的同姓或异姓诸侯讨伐获胜后不向朝廷献俘请功,仅向朝廷报告战事的结果,不行献捷礼,王室对战胜者也不予嘉奖。所以,‘饮至’礼不是随便的军功都能庆贺的。”景红艳说。
《左传》中曾经记录了一场战争,提到古代在两军交战前,有在战场上相互敬酒的仪式。用今人的思维甚至觉得有点可笑,想想,两军对垒,双方持戈待发,你死我活的战斗一触即发,却还要先向对方敬酒?
景红艳笑着说:“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礼制时代的君子风度和规矩意识,真正是‘先礼后兵’。在周代,礼制是不能随便逾越和违背的,特别卿大夫率师与他国诸侯开战时,卿大夫要向他国诸侯行献酒礼,讲述自己的无奈及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然后才能开战,这样才合乎礼制。”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人巨大的研究空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2022年,景红艳就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课题《周代贵族酒礼与国家柔性治理研究》,专门进行酒礼研究。景红艳说:“我是按照周代‘酒礼的轨迹研究’‘酒礼的制度研究’‘酒礼的功能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尽可能地复原周代酒礼宏大制度的具体内容,挖掘酒礼的文化内涵和伦理思想,探究周代酒礼对国家柔性治理的内在机制及其由盛而衰的历史演进轨迹,对深化和认识周代社会政治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