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深度宝鸡
第03版:深度宝鸡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理论·本市新闻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今日高新
第08版:寻周记
标题导航
|
有卷者阿 飘风自南
卧桑的以德为先
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一座闪耀千年的“文化丰碑”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卧桑的以德为先
本报记者 罗锐
一棵横卧在地的桑树
岐山周公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古树多、奇树多。
11月5日,记者来到周公庙大门口,只见千余年树龄的三棵古树昂首参天,一棵槐树历经1700多年仍枝繁叶茂,旁边两棵距今1300余年的侧柏依然挺拔耸立。在这三棵古树的掩映下,周公庙的牌匾和门楼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
在周公庙里,成百上千年的古树比比皆是,在多种多样的树木中,留给人印象独特的是姜太公殿左侧一棵横卧在地的桑树,树牌上显示这是一棵卧桑。
据周公庙讲解人员介绍,这棵桑树最早是直立的,20多年前被大风刮倒,之后工作人员并未将其砍伐,而是继续培土,给它足够的生长环境和空间。卧桑也不负众望,奇迹般活了下来,而且横卧的树身上发出了12株新芽,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
在周公庙的众多桑树中,卧桑最引人注目,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一位学者看到它时感慨地说:“卧桑的存活,正是人们传承和践行周文化以德为先的真实写照。”
卧桑没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却在周文化的赓续中存活下来。没有德,卧桑将死;没有德,就没有卧桑的“独木成林”,这或许是以德为先到厚德方能载物的一种诠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