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种麦
彭小宁
  老家有句谚语,“庄稼汉,你莫犟,过了‘秋分’把麦种。”世世代代靠耕种谋生的乡亲早就从季节变化中摸准了自然规律。要是谁家拖过了寒露,以至于霜降前后再种麦,那肯定会招来大伙儿的唏嘘和惋惜,“迟了迟了,明年肯定要减产的”。
  关中平原上,两季作物的收种如同时间的节拍,精准而有序。一到六月,夏收的准备工作便已悄然展开,而到了十月,大伙又该准备挖玉米种麦了。
  然而,今年的气候却显得格外特殊,冷空气比往年来得更早些,风呼呼地刮着,雨悠悠地下着,或密密匝匝,或粗暴无情。这样的天气,不偏不倚,恰巧落在了大家挖玉米种麦的间隙,让人愁上加愁,不知如何是好。幸运的是,天公终作美,九月三十日下午,雨停了,风歇了,紧接着的两天秋高气爽,正是收种的好时机。科技的进步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让一切变得高效而轻松,短短两天,土地就换了“肤色”,小麦全都种好了。这速度使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种麦的情景……
  在那个年代,有耕牛的农户少之又少,那些有一头力大无穷的“家伙”帮衬的庄户人当然不慌不忙,他们掐着节气和土壤墒情,指着日子种麦。其他人家,只得眼巴巴地等着他们先种,再掏钱请人家帮忙,这样一来一回,往往耽误了最佳播种时间,如果天气晴好,倒也无妨,若遇上连阴雨天气,那可就遭罪了。
  记得有一年,连绵的秋雨和刺骨的寒风交织在一起,眼看着秋分已过,雨却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今年的麦子怎么种啊?”父亲在屋里一遍遍地叹息,他一次次地戴上那顶破旧发黑的草帽,走到村口张望,嘴里嘟嘟囔囔,一天来回好几趟。
  终于,雨势稍减,村里的男女老少仿佛心有灵犀,纷纷披上塑料布、戴上旧草帽,一股脑儿地冲向田间。时间不等人,他们在泥泞的地里播撒种子,再用锄头将种子与泥土拌匀。这样的播种方式往往导致麦苗根系暴露,成活率低,来年收成会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对于那时的乡亲们来说,能种上就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
  最难忘的是那一年,秋雨连绵,眼看种麦的时节已到,父亲心急如焚,决定全家上阵,用人拉犁的方式在村子西头仅有的半亩地里播种。他麻利地从屋后拿出木犁和三盘大绳,母亲担忧地问:“这能行吗?”父亲大手一挥,说:“有啥不行?这么多人,半亩地,一会儿就拉完了。”
  但拉犁种地,本就是牲畜干的活,人的力气如何和牛马相比。可父亲心里急呀,他为我们姐弟绑好绳头,一前一后,开始了人拉犁的种麦模式。粗壮的麻绳搭在肩膀上,我们双手紧握绳头,弓着腰,半趴着,使出“洪荒之力”,艰难地前进着。父亲在后面扶着犁,时不时叮嘱我们慢点,不行就歇会,母亲则紧随父亲身后,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起初,土壤尚算松软,还能勉强拉得动,但几圈下来,我们双腿开始发软,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大口喘着粗气。母亲心疼我们,悄悄对父亲说,“孩子们还小,没力气,你就浅浅耕几行,大不了明年少收点,别累坏了他们。”父亲沉默不语,脸上写满了痛苦与无奈。
  后来,一位能人发明了倒拉犁,我们称之为“幸福犁”。这种犁无需绳索,一人即可操作,犁尖与拉手之间有一根木棍或铁管相连,拉手与犁杆成直角,极大方便了乡亲们。由于操作简便,深受大家喜爱,许多家庭甚至卖掉了耕牛,换上了这种“幸福犁”。时至今日,在一些机械无法到达的沟沟坎坎,人们依然在使用它。
  如今,幸福生活触手可及,收种已全面机械化,人们只需用三轮车运来种子和化肥,剩下的工作全部可由机械完成,二姐家的七亩地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国家还大力推广农业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给种田能手,实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些艰苦的岁月,早已成为过往云烟,而那些温暖坚韧的记忆,则会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