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2024年11月12日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探源礼乐文明全媒体采访行动(11)
这,就是岐山
本报记者 祝嘉
岐山县城东的雕塑上,刻着“古公迁岐”的故事。  赵彬瑞摄

  秋末冬初,记者循着周人的足迹,从杨凌的“邰”,到庆阳的“戎狄之间”,再到咸阳的“豳”,终于来到了岐山脚下——这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三千多年前,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翻越梁山,渡过漆水、沮水,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他们在这里修筑城郭、营造宫室,休养生息、励精图治,一步步地实现着梦寐以求的翦商大业。
  驱车从岐山县城出发,一路向东北行驶,穿过错落的村庄和广袤的田野,大约30分钟后,来到周原遗址的核心区——岐山县京当镇。刚下车,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乃璋向北一指,说:“这,就是岐山。”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绵延起伏的山峦间,有两座大山格外显眼,它们山体相依、山峰相斥。这,就是屹立万年、亘古未变的岐山。
  “岐山,原名歧山,当地人叫箭括岭,是说这两座山相向而立,远远看去,如同箭尾部的分叉,整齐而又对称。”傅乃璋说。当年,周人长途跋涉,落脚到岐山脚下的周原,经历了古公亶父、季历、姬昌三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在武王姬发手中,实现了克殷灭商的壮举。光阴流转,政权更迭,岐山岿然不动。这,就是见证周人崛起、周朝建立的岐山。
  探访岐山的当天,我们受邀参加了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周文化传承丛书》首发式座谈会。《周文化传承丛书》是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历时三年、倾力编撰的一套阐释和弘扬周文化的皇皇巨著。发祥于岐山的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源,蕴含的敬天保民、崇德尚礼、和谐仁爱、奋发图强等思想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就是孕育礼乐文明、肇启华夏正脉的岐山。
  今天,我们站在岐山脚下,四周沃野茫茫,远处群山莽莽,凝神静息,似乎还能
  看到周人耕田种地的身影,还能听到周人厉兵秣马的号角,更能感受到周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这,就是岐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