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庆阳市庆城县的周祖陵 本报记者 张家旗摄 离开杨凌,连夜赶往甘肃庆阳。刚进入市区,就被一团浓雾包围。采访车在夜色中穿行于庆阳市区街头,丝绸般的雾气均匀地笼罩着车身,连明亮的车灯都划不破这道纯粹。
但气味可以。
到达酒店后,采访团一行漫步在庆阳城区,阵阵香气不断从街头巷尾升腾起来。这是令庆阳人自豪的羊肉大餐。人们围坐在桌前大快朵颐,热烘烘的雾气载着肉香从锅中升起,随着雾气逐渐在大街小巷氤氲。
雾里,人们的面孔若隐若现,看得并不真切。采访团一行就像上古时期的周人,懵懂地闯入了这个神奇的地域。
数千年前,周人领袖“弃”被夏王朝的统治者任命为农官,官名为“后稷”,并赐封地于“邰”,也就是如今的杨凌与咸阳一带。周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是先进农业的代表,农官一职也一直由周人担任。
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在传说中,随着统治者政权的衰落,时局越来越不稳定,农业也越来越不受到重视,最后农官更是被取消。“弃”的后代“不窋”丢了饭碗,只好带领族人离开。这一段,被后世的司马迁形容为“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指的就是西北地区以戎和狄为代表的各个部族,就在如今甘肃省庆阳一带。
起初,对周人来说,这是一段令人沮丧的旅程,他们远离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远离了世代居住的家乡。眼前是个蛮荒之地,这里的人们居住在地穴,以狩猎和畜牧为生。
坚强的周人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倒。从不窋开始,周人用三代人的时间用心经营发展。他们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给当地居民,带领他们搬出地穴,种植庄稼,同时虚心学习当地居民的狩猎本领和畜牧文化,与自己最擅长的农耕文化融合发展,为周人的基因注入了血勇。
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接任部族首领时,周人已经成了一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耕种的骁勇之师。他们带着信念和决心,再次在世人面前展露锋芒,“周道之兴自此始”。不过,这是之后的故事了。
数千年来,庆阳人始终以周人后裔的身份自豪。他们修建了周祖陵,纪念不窋的伟大功绩;他们流传着周老王的故事,讲述不窋之子鞠陶的生动传说;他们在公刘庙前举办祭祀,传承着周人不朽的文化;他们用心保护先周遗址遗迹,探寻隐藏在久远尘烟中的先祖往事……
在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上,庆阳人始终恪守礼仪,保留了周礼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公刘庙附近的居民,在家中老人去世时,会佩戴一种特殊的孝帽,远看就像帝王所戴的软冕,当地称之为“软王帽”。据传说,这是因为周王在此修建王城,给当地人的特殊礼遇。而在庆阳市镇原县,当地群众会在孝衣背后用麻纸写下《诗经·小雅·蓼莪》,用以纪念先人,全国仅此一地。
从体现农耕文明的杨凌蘸水面,到融合畜牧文明的庆阳羊肉,周人先祖在上古时期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至今仍在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在陕甘大地上久久传颂。
周人离开庆阳之后,又去了哪里?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也许咸阳能带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