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刚用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 本报记者 邵菲菲
勇于创新、敢闯敢拼,先后圆满完成公司上百项新产品特殊样件的生产加工任务;
钻研琢磨、探索实践,自制各类工装刀具60余种,累计解决完成各类技术难题和技术革新创新成果近百项。
今年41岁的汪建刚是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数控车工,18年来,他与机床为伴、与“铁疙瘩”较劲,凭借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多次代表公司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并获奖,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宝鸡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练就硬本领要勇于‘自讨苦吃’”
车间机器轰鸣,一个直径四五十厘米的盘类零件正在数控机床上高速运转,进刀、切削、校核,汪建刚一通操作下来,工件上便呈现高台、深槽、圆孔等形态。
汪建刚一张国字脸,留着小平头,看起来略显腼腆,但一提起数控车床、一说到车工,他立马就来了精神,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汪建刚是扶风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既要维持生计,还要供他和妹妹读书,家庭负担很重。身为长子的汪建刚深知父母的不易,2003年高中毕业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背着行李来到宝鸡技术学院,就读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此期间,勤奋好学的他自学报考了宝鸡文理学院的成人大专,学习了机械制造与工艺。
2006年,汪建刚毕业后正式进入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一台台高档进口数控机床让他大开眼界,一想到自己要用这些高精尖设备生产加工零件,他就无比激动。然而,当他发现工人师傅们娴熟地操作机床,而自己肚子里装的“墨水”在这里几乎派不上多大用场时,内心刚刚燃起的“火焰”瞬间就被“浇灭”了。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操经验的他,在校期间没摸过这种高档进口数控车床,更别提用它来加工零件了。
“工人靠技术吃饭,技术不过硬,会被人瞧不起!”师傅的话让汪建刚认清了自己,也坚定了他“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自讨苦吃’”的信念。为了尽快学会操作机床,白天,师傅操作时他就站在一旁认真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请教;晚上,除了归纳整理白天从师傅那儿学到的知识外,他还捧着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车工全靠一把刀,想要成为一名好车工,就必须练出一身过硬的磨刀技艺。为了掌握这门基本功,汪建刚每天早早就来到车间练习磨刀具,晚上下班后,工友们都回家了,他还在砂轮房刻苦练习。在上万次的练习中,汪建刚的耳朵被震得时不时出现耳鸣,手上磨出过无数血泡,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凭借着这股狠劲,一年后汪建刚从100多名新学徒中脱颖而出,开始正式独立操作机床加工生产产品。
“好技工要敢啃‘硬骨头’、挑战‘不可能’”
生活中内敛沉稳、不事张扬,工作中敢闯敢拼、干劲十足,这是工友们对汪建刚的评价。他在工作中自我加压、勇挑重担,近年来先后参加了车铣中心、五轴车削中心、数控管螺纹车床、数控立式车床的零件及一些特殊样件的加工工作,通过改变加工方法、制作工装等,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前道工序提前交工,为订单按期交付争取了时间。
2014年,根据市场需求,公司决定研发一款新型五轴车削中心,该车削中心的环类、盘类零件多为薄壁隔圈,直径大,加工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工件变形,严重的还会导致工件报废。一些工件不但壁薄而且端面槽里还有内环形槽,加工难度极大。
“这个零件不好做,公司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不一定能加工出来,要不咱放弃这个项目,推给别人去做吧。”车间班组几名工友说。
“不能放弃,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领导能把项目交给咱就是信任咱,试都没试就放弃,那太可惜了。”汪建刚说,“要想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好技工,就要敢啃‘硬骨头’、挑战‘不可能’,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为顺利完成公司的生产任务,汪建刚通宵达旦刻苦钻研,从改善刀具的排屑情况入手,自主设计专用加工工装,采用平面压紧、四周固定的装夹方法,打破了传统立式车床装夹方式,减少了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他还优化工序,在不断改进刀具刃磨角度的同时,先后自制了好几种工装刀具,最终将这款新型五轴车削中心多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予以优化,不仅使加工的零件质量合格稳定,而且将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产品一经售出,市场好评如潮。
这是汪建刚勇于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汪建刚凭借精湛的业务技能和敢闯敢拼的劲头,先后累计完成各种高精度大型工件上百件,解决各类技术难题40多项,完成技术革新创新成果50多项,其技术革新项目累计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干喜欢的工作是最大的幸福”
“要在机床上精准操作,刀具一定要安装到位,选择和使用夹具也特别重要,这关系到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质量,你们要勤观察多琢磨……”近日,记者走进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加工车间,看见汪建刚站在机床前指导徒弟安装刀具、选择夹具。
近年来,汪建刚除了搞好日常生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传帮带”。作为一名高级技师,汪建刚一有时间,就会在机床前现场为徒弟们做技术示范,讲解疑难问题,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每当徒弟在加工零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汪建刚不会直接告诉他哪里出现问题、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对方去思考,师徒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思路和方法,并让徒弟上手反复尝试直到问题最终解决。或许有些人觉得汪建刚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些“无情”,但他认为磨炼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让他们自己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积累经验,才能取得成功。汪建刚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近年来,他先后带徒十余名,这些徒弟一个个都已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打开汪建刚的手机相册,保存最多的不是家人的照片,而是他加工生产的一个个零件。在他的办公室工位上有一个柜子,里面摆放着他自制的各种工装刀具,他一有时间不是打开手机一张张翻看零件照片,就是将刀具从柜子里拿出来擦拭摆弄。看着这些照片和刀具,汪建刚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眼里充满爱意。“人的一生很长,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汪建刚说,能与数控机床结缘很幸运,今后他将加倍努力干好工作,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并为公司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