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周文化名家谈
周文化的特质
霍彦儒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列鼎列簋

游客参观单五父壶和逨盉

游客参观墙盘

  周人是我国古代民族中一支富有智慧和创新性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所创造的“敬德”、“礼乐”、青铜器等文化至今还对我们有可利用的价值。所以探讨周文化的特质,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周文化内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奋进性。周人是一个开拓奋进的民族。《诗经·鲁颂·閟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周人从古公亶父时起,就开始立下了“翦商”之宏大志向,暗地里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工作。经过太王、王季、文王三代近百年的经营,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推行德治,使岐周成为商末西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为周人实施翦商准备了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军事力量。西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制礼作乐,以整肃社会秩序;平叛“三监”,以融合东夷民族,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一(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王朝国家。
  创新性。《诗经·大雅·文王》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人建立的邦国虽然很古老,但它肩负的天命却在于革新。“革故鼎新”就是对周人创造创新精神的概括。根据郭沫若考证,是周人首先提出了“惟德是辅”“以德配天”的思想理念。其“德”字最早出现于成王时期的班簋,其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也出现有“德”字。当然,周人提出的“德”相较我们今天所说的“德”在外延上要广泛得多、内涵上丰富得多。它不仅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伦理,还涉及习俗、习惯等。周公将“德”运用于政治生活之中,即所谓的“敬德保民”,成为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国家之策。与此同时,史传周公在“损益”夏商礼制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创新礼乐文化,这种礼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同时,政权交接上确立了“嫡长制”,在国家体制、管理上推行“分封制”,在生产方式上实行“井田制”,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出“民本”思想等。这一系列理念、制度的设计和创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对推动西周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起到积极作用,直至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建设。
  包容性。“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而它的来源是与周人分不开的,是周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周人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善于吸收“异质”文化,以取长补短,创造创新适合自己发展的先进文化。邹衡先生在《漫谈姜炎文化》一文中说:“姜炎文化与姬周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先周文化;先周文化又不断吸收商周文化的遗传因子而成为西周文化。”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亦曾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周文化是周人在不断吸收、改造异族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而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就是最好的说明。这是周人为我们树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例。其二,在人才方面周人善于吸引“异族”包括敌对族的人才为我所用。“文王访贤”的故事流传很广。这里说的“贤”人是指姜太公。太公是属于姜姓族人,被文王发现后委以重任,命以军事顾问,武王称其为“师尚父”。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是商末王室之重臣,因多次劝谏商纣王无果,遂外逃隐居。商朝灭亡后,因其贤能而被周武王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成为宋国的开国君主,担任周朝的史官,其家族也由此在宋地扎根繁衍。除此上面所说二人外,殷人还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亦“皆往归之”,并得到周王室的重用。
  和谐性。“敬德保民”治国理念的推行,使岐周社会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耕者让其畔,民俗皆让长”。《史记·周本纪》载:西伯(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因而“诸侯皆来决平”。“虞、芮之人”争地畔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为地畔虞、芮之人找西伯“决平”,但入界看到岐周人人之间彬彬有礼、互敬互让,“皆惭”,“遂还,俱让而去”。古公亶父三代所营造的和谐社会,一直延续至“成康之际”,使“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即其意说“民不犯法,无处置刑”。“成康之治”成为古今史学家津津乐道的鼎盛社会。
  自律性。周人也是一个具有自律性的民族。自迁岐后,从太王、王季到文王,不仅严以律己,继承先祖后稷之“令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被“民皆歌乐之,颂其德”,而且告诫王亲族戚、子嗣士人,以礼约束,“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灭商后,周公吸取殷商统治者因“风气奢华,酗酒乱德”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让康叔(康王)发出戒酒令,以防卫地(殷商故地)重蹈纣王“酒池肉林”之覆辙。周公不仅要求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当好“公仆”,而且“以王命告”,作《召诰》《洛诰》《无逸》,以告诫成王要自力亲为,要“君子所,其无逸”,即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作《康诰》《梓材》以告诫康叔要尚德慎罚、敬天爱民,施行明德、和睦殷民,努力完成先王未竟之事业。
  总之,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深入挖掘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思想精髓、精神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我们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霍彦儒,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本文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祝嘉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