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
传奇篇章的“第一页”
本报记者 张家旗
    周三王庙

周太王陵

  正如每一部史诗都有一个浪漫的开篇,每一个晴天都有一个惊艳的破晓,周作为我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王朝,也一定有坚实的“第一步”。
  沿着周人的足迹回溯,我们来到了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
  岐阳村在周原北边,离开渭北环线,沿着村道北行不到两公里,就能到村子中心,周三王庙就在这里。这里是周人祖庙,供奉着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及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姬昌。
  高大的牌楼洁白如玉,门前两尊石狮威武雄壮,松柏苍苍、鸟鸣啾啾,暖暖的阳光投向周原大地,将三代周王的影子投在史册上。推开“吱呀”的古庙门,周三王的塑像端坐其中,庄严肃穆,目光深深望向周原。
  周三王庙东北方就是太王陵,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的“周太王陵”碑至今仍在陵前。
  周在宝鸡而兴,正是因为周太王的一个决定。
  三千多年前,原居咸阳一带的周族,因为不堪戎狄频频骚扰,担任周族首领的古公亶父决定率领族人离开。他们跋山涉水,一路向西、向南,沿着河水来到岐山定居。在这里,天气晴好,水草丰美,不用担心外敌骚扰。古公亶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利好政策,儿孙也都很争气,有能打仗的,有能治理的,还有关键时刻能放手的。天时地利人和,周族在古公亶父祖孙三代的治理下,逐渐由岐阳村壮大起来,从一个部族成长为一个王朝,并形成了完整的周礼,为华夏历史和中华礼乐文明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后人为了纪念周太王,在他的陵墓前建起了祠堂。之后,又有后人将季历、姬昌的塑像添入,一并祭拜,这就是周三王庙的由来。从宋金以来,周三王庙历经多次被毁、重修,至今仍存有不少明清时代的物件以及残碑。
  这些年,村民们不论老幼,都自发保护着他们口中的“祖庙”和“祖陵”。74岁的村民杨水怀自1991年担任文保员以来,自发学习研究先周历史知识和周文化,并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村中流传的周三王故事结合起来,写出好几版解说词,义务为游客讲解。以杨水怀为代表的村民们坚信,周人的东西毁了、丢了、残了,但周人的精神还在,礼没丢。
  这些年,岐阳村发展到3000多人,不算小村,还有许多村民在全国各个城市做臊子面生意。不论是在外打拼还是在家务农,不论是垂髫稚子还是耄耋老人,他们始终以周人后裔的身份自豪、自信、自省。做生意的和气生财,诚信待人;务农的勤恳踏实,专心致志。邻里间友爱互助,小家庭幸福和睦。也许他们不知道周文化是什么,周礼具体都有什么内容,但“礼”就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显现出来,就在一碗臊子面汤中;“文化”就在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中,就在家家户户墙上的历史画中。“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村民因为琐事生口角起摩擦。”从村干部略带自豪的介绍中,周礼之乡的形象愈加立体。
  周风从这里起,遍抚中原南国,吹过漠北辽东。至今,每年都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周文化爱好者来这里寻根问祖。2014年,江苏无锡市的吴氏后人专门为维修保护后的周三王庙送来周三王塑像,表达吴地子民对先祖、故土的深切思念。
  秋日的暖阳正好,村民搬着凳子陆续来到周三王庙前的广场晒太阳。几位老人端出棋盘,准备来上几盘旗鼓相当的较量。周太王陵前的石碑上,一只喜鹊停在上面,发出清亮的鸣叫声。
  我们继续向东,寻找最初的“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