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法定方式。10月23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市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工作开展专题询问。12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围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治理、全域治水行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难点工作提出问询,市政府及11个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现场应询。
这是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六次专题询问,也是围绕人民群众关切、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有力推动美丽宝鸡建设的具体行动。为进一步强化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实效,现将此次专题询问问答实录整理如下:
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强提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请从‘规划管控’角度谈谈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朱军回答: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省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持续加强规划管控,支撑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2020年以来,我局组织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4年7月,省政府批复了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宝鸡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三屏两水两区、一核两带多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为规划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2022年9月,我市划定“三区三线”,并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启用。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02.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8.0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04.7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不突破70.4万亩,确保用地集约适度,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三是严格规划管控。在建设用地审批时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在建设项目审批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规划和标准规范,确保规划审批质量。
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小良提问:“我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既要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又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兼顾碳排放削减,我市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工作和成效有哪些?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银科回答: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和减排,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立“推进、评价、反馈、提升”闭环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强化能耗在线监测、用能预算管理等节能举措,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年节约标准煤约8万吨,规上工业非电力煤炭消费实现三连降。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完成64.66万农户散煤替代,2023年冬季发放补助资金1.93亿元。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庄里抽水蓄能电站获省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17.2万千瓦。“十四五”以来,全市万元GDP能耗扣减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后累计下降9.75%,为我市2030年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转变考核体系,科学确定碳排放目标,探索建立碳排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建立衔接机制,统筹做好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机制的衔接,有计划分步骤转变,确保过渡顺畅、有序、有效;加快完善配套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碳排放核算和预警管控机制,提升碳排放统计能力,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科岐提问:“我市大气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在调研中,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期望值很高。今年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空气质量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一键回答: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组织协调聚合力。认真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考核评估,推动全市上下以坚决态度、过硬举措抓好落实。二是聚焦重点抓治理。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45个废气重点治理项目,全市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达到18户。组织开展柴油货车路检,对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三是培训宣讲强认识。前往各县区、园区巡回宣讲政策要求,提升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认识、业务能力、工作效率。四是科技支撑提质效。常态化开展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动态发布空气质量排名和指标变化趋势,发现异常高值及时预警提醒,指导基层科学精准治污。
截至10月20日,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92,同比改善6.2%;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2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11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同比前移9位;六项污染物同比“五降一平”。
四、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薛占斌提问:“我市在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郑东回答:近年来,市工信局聚焦坚定不移做强工业目标任务,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争当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一是编制《宝鸡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有色、建材行业两个子方案,出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系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撑,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二是加快智改数转步伐,出台《宝鸡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创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5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45户、省级DCMM贯标试点企业52户。三是加大骨干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0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3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4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9户,数量均位居西北地区前列。四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7户、67户,87个产品入选“陕西工业精品”。五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淘汰东岭冶炼4.3米焦炉,压减焦化产能70万吨/年,完成众喜凤凰山、陕西社会水泥产能异地置换,压减水泥产能150多万吨/年,减少煤炭使用量3万吨/年;创建15户国家级绿色工厂、27户省级绿色工厂、3户省级节水标杆企业。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同比下降4.1%。
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波提问:“我们从前期调研和代表意见建议中了解到,当前推进供热结构调整,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缓解冬季供暖紧张局面,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迫在眉睫。我市城市供热现状如何?主城区供热智能调控改造工作进展如何?”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赵宝奇回答:我市主城区(含凤翔区)供热企业4家,供热管网314.7公里,供热能力3965万平方米。其中,市热力公司建有热源站7座,供热能力3120万平方米(含趸购大唐宝鸡热电厂趸售80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为渭河北岸卧龙寺以西、渭河南岸凤凰头以西;大唐宝鸡热电厂以热电联产方式供热,供热能力1230万平方米(含趸售市热力公司80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为卧龙寺、凤凰头以东及陈仓区大部分地区;育才锦育达公司建有燃气热源站3座,供热能力13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为陈仓区千渭星城等周边10个小区;凤翔热力公司依托宝二电发电余热和自建燃气锅炉方式供热,供热能力285万平方米,供热区域为凤翔城区。目前市热力公司超负荷运行310万平方米,大唐宝鸡热电厂超负荷运行230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们编制了智能供热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开发建设了供热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和智能供热综合管理平台,同步对7座热源站和355座换热站进行智能调控改造。选取3000余户典型热用户,安装无线室温采集设备,实现主城区全供热链从热源到用户端的远程监测。部署建立了供热AI智能语音服务系统,建成了30路智能语音机器人和12位人工座席,不断提升供热咨询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辉提问:“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乡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市农业农村局谈谈是如何开展的?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陈冬晓回答: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集成推广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模式,争创国家级生态农场6个,全市绿色食品认证累计达到102个。眉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太白县《壮大绿色农业“五大体系”擦亮秦岭高山绿色蔬菜“金名片”》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突出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源头饲喂EM菌饲料、粪污尿液分离等技术应用,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1.62%,位居全省第二;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全市化肥利用率达到42.5%,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使用占比超过90%;加快秸秆“五化”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24%。聚力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点村建设标准41项中16项聚焦“环境美”,指导镇村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整镇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新改造卫生户厕9.14万座和农村公厕624座,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86.3%。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庄环境常净常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220个、县级美丽乡村400个。
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沈宝黎提问:“全域治水行动可以说是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的重中之重,目前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水利局局长张卫东回答:全域治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市政府成立了5个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市水利局成立工作专班高效推进,累计建设项目370个,其中实施渭河、千河等防洪工程39个和山洪沟治理项目15个,建设堤防护岸20公里;石沟水库建成蓄水,南峡沟等4座水库和段家峡等3个灌区加快建设,粮食沟等5座水库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72个,全市规模化供水人口76.81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9.63%;实施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等水保治理项目59个,治理面积730平方公里;实施渭河、千河等生态治理项目,治理滩区98万平方米,西北首个幸福河湖试点金陵河幸福河湖项目全面建成,修复了水域生态,提升了城市品质。凤县、太白县建成国家级水保示范县,清姜河、嘉陵江凤县段被命名为“陕西省幸福河湖”,清姜河荣膺全国“最美家乡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省考,我市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峰提问:“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林业方面有大文章可做。我市在抓好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和防外来物种入侵、防病虫害、防林草火灾、防森林资源破坏‘一管四防’工作方面是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
市林业局局长张建齐回答:近三年来,全市林业系统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统筹依法管、全面护、重点防,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严控林地定额、采伐限额,审核征占用林地、草原项目157宗,办理采伐证1009份,有效保障基础民生工程和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巩固拓展秦岭“五乱”整治成果,开展森林督查和封山禁牧,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持续排查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常态化开展“清风”“网盾”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专项行动,救护野生动物千余只,新发现野生杜鹃兰、太白杓兰、绿花百合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植物。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检、治”全链条防控体系,扎实开展“护松”专项整治行动,严防松材线虫病等疫情入侵;综合施策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连年控制在1.6‰左右,远低于省控5.31‰的指标。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四联”行动,设置防火码卡口238个,重点区域森林防火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严控野外火源,未发生较大以上等级森林火灾。
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恩礼提问:“我市秦岭区域范围广、面积大,依靠网格员进行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请问我市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管控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哪些工作?”
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职亮回答:目前,我市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管控方面存在市级监管平台尚未建成投用、县区视频监测监管能力不足、行业部门数据资源整合不够、业务人员履职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谋划推进市级平台建设。2023年建成秦岭重点区域山口峪道项目,实现对35个重点山口峪道视频监管。今年正在按时序推进市级数字秦岭监管平台项目,重点强化平台智能解析、可视化调度、省市县互联互通等六方面内容。着力提升县级监管水平。累计投入市县专项资金1141万元,涉秦岭7个县区秦岭综合视频监管系统全部建成投用,并就秦岭资源数据库、前端视频监控网等进行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秦岭重点区域全覆盖。整合接入行业数据资源。将秦岭区域保留的10座小水电站坝体、26座正常生产矿山全部接入省级监管平台。今年累计接入各类视频信号439路,努力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用、系统监管。扎实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开展网格监管系统、手机App取证系统、无人机飞行等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管理员、网格员业务水平。
十、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文提问:“我市在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王昭远回答:近年来,我们把城乡垃圾治理作为促进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成立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专班,编制出台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先后争取省、市财政补助资金3700余万元,建成运行垃圾收集站点5400余个,配备收集容器22593个、清运车辆3436辆,规范运行垃圾填埋场11座、小型焚烧处理设施7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1个,创建省级试点镇11个。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航拍、组织专人巡查等手段,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294个。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0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万余份,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市城乡垃圾治理基本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工作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完善收运体系、调整处理结构、全域闭环管理”三步走战略,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全周期、全区域、全体系处理,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
十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葛伟提问:“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市在秦岭区域尾矿库安全隐患治理中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效果如何?”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晓军回答:为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尾矿库安全防范水平,从2020年开始,我们从省上争取专项资金,对我市秦岭生态保护区33座尾矿库开展“一库一策”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并先后印发了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及嘉陵江、汉江、黄河流域尾矿库清理整治工作方案。近年来,共投入整改治理资金4.2亿余元,对我市秦岭区域嘉陵江、汉江、黄河流域共33座尾矿库按照提高一个等级上限的要求进行治理。目前已经完成闭库销号13座、提升改造15座,剩余5座计划明年5月底完成治理。全市22座尾矿库已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国家和省厅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平台,确保对尾矿库安全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逐库明确了尾矿库包保责任人和包保责任清单,落实地方政府领导安全包保责任。今年汛期,对尾矿库进行了全覆盖排查检查,并督促企业按照“八个一”“五查五看”“八到位”等工作内容开展自查自纠。今年“7.16”强降雨,全市尾矿库未发生险情。
十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宏伟提问:“请问我市在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方面有哪些突出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对今后工作有哪些设想和打算?”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宏真回答: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实施“一四五十”战略,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倾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空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向好,稳居关中城市前列。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调度指挥,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强力推动工作开展。二是系统科学推进。印发《行动方案》,颁布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持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三是强化项目支撑。谋划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全域治水等项目737个,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四是服务保障发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扎实推进环评改革试点,服务重大项目建设。
下一步,市政府将对照生态之城美丽宝鸡建设任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美丽宝鸡建设规划纲要》和《“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编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巩固完善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报记者李小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