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在平淡中触摸温暖
李小丽
  秋高气爽,最适合读汪曾祺的文章。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文艺界的泥石流”,他的文章没有反反复复的劝学鸡汤,没有一味让你去拼命的口号,有的只是从平淡朴实的文字中捕捉生活的内韵和诗意的成长。
  汪曾祺擅于通过灵巧的观察、细心的揣摩,在平淡的生活中触摸温暖、发掘乐趣。在《北京的秋花》一文中这样描述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展现桂花的繁多。在桂湖中有杨升庵祠,于是便提到才子杨升庵七十余岁因“议大礼”获罪而客死于永昌。正当人感慨时,汪老又把笔锋一转,讲起桂花的功效、吃法来:“桂花美阴,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这毫不起眼的花在他笔下却惟妙惟肖。
  又如《跑警报》中赶马的马锅头低声哼着的曲儿、防空洞里自创的对联和诙谐幽默的语言,《老年的爱憎》中先生对通达恬淡的理解与对口不臧否之人的厌恶,《槐花》中养蜂夫妇朴素温馨的生活画卷,《自得其乐》文字融入的坦然而不颓废消沉的志趣风雅等等,抑或是平淡无奇的葡萄、菌子、韭菜花,抑或是诱人的高邮咸鸭蛋、汽锅鸡、火腿,在他俏皮的笔调下都显得那么垂涎欲滴。
  彼时,于战火中建立的西南联大,物料贫瘠,颇显窳陋,在此求学的汪曾祺却未曾多关注枪林弹雨。阅读他此时的文字,可以见证“轰轰烈烈”“如汤碗口大”的壮观茶花,品味“酱油汤煮,加许多蒜瓣”的鳝鱼米线,看似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悠哉,然而这苦中作乐,绝非汪曾祺逃离世间黎民百姓之苦难,相反,恰恰是汪曾祺在对困境生活之趣味的挖掘中,让世人得以建立起艰苦境遇下的不屈精神,他的人生也因此显现出坚韧不拔的美好质感。正是因为这份美好质感也成就了他那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朴实文风,终成一代名流。在他的眼中,一花一叶、一茶一饭皆有情,植物不再是寻常的观赏品,美食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没有一处负面情绪,用轻松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一个栩栩如生的“烟火世界”,“花枝一束故人香,仙家日月闲”。或许这就是作者感受生活的最高境界了吧。
  汪老眼中的草木是他世界的一部分,他因此热爱世界,那些未听过名字的吃食在他笔下徐徐展开,在他发现它们之前或许都不是那么出名,更少有人能感受到他写出其中的美好返璞归真,去除的是“假大空”,存留的是“真善美”。正如其所述:“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其朴素之话语于寒冷之中给人慰藉,于平平淡淡之中给人带来一种慈悲的温暖,这便是其返璞归真之功力。他也是这样平淡恬静的老人,却又在每一句话、每一行字中体现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在这样平淡的文字中,表面上是对人间吃食的详细描述,其折射出的更是小菜带来的思乡,也折射出汪老先生乐观淡然、看尽世间一切逝去与到来之事的生活态度,对食物都一贯抱有极大的热情与敢于尝试的态度。他的文章闲适自然,文化修养就在平淡的语句中显露,悠远细腻,尤其让人共鸣。正是这样的简单纯粹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与释怀,如同茉莉花茶般的文化意蕴,犹如在犄角旮旯中捕捉到确幸与美好,寥寥数字便可勾勒出一片风光旖旎。
  平淡却独有韵味,每每细品,总会有一番新体会。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