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是防疫人员对自身工作的精辟概括。从地方病、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的防治,到计划免疫、卫生监督,空气、水质检测及科普宣传,防疫人员的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安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宝鸡高新区天王中心卫生院的退休职工党世民,他干了近40年防疫工作,见证了宝鸡防疫事业的发展变化。
与新中国同龄的党世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在乡镇医院工作,用精湛的医术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父亲对生命的敬畏与救死扶伤的精神,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
中学毕业后,党世民通过自学考上中医大专,希望为守护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1971年,22岁的党世民到香泉卫生院参加工作。5年后,党世民主动申请前往赤沙卫生院从事防疫工作。后来尽管换了好几个单位,但党世民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防疫工作,默默无闻,一干就是近40年。
“防疫工作主要在幕后进行,防疫人员更像是无名英雄。当时很多人都愿意干临床,极少有人愿意干防疫,但啥工作都要有人干,我就申请干防疫工作。”谈起当年的选择,党世民记忆犹新,“过去这项工作叫防疫,现在叫疾控,就是要在疾病没发生前做好预防。”
“过去由于条件有限,疫苗运输和接种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党世民回忆,没有冷链保障,疫苗只能依靠人力冷藏运输,群众接种意识薄弱,许多村医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疫苗接种率不尽如人意。他们便深入西山,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普及预防接种知识,使村民的接种意识得到提高,接种疫苗的村民明显增多。
随着我市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实现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常态化。上世纪70至80年代,全市基层卫生防疫组织逐步完善,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疫情报告机制,传染病报告工作更加规范有序。2003年7月,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疾控机构14个、工作人员近500人。预防保健服务队伍的壮大,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些变化让党世民欣喜不已。
说起印象最深的事情,党世民觉得是传染病的防治宣传。在干防疫工作初期,他和医院里的老师同事一起走村入户,宣传如何防治麻风病、肺结核等传染性很强的病。当时村民看见得传染病的人躲着走,碰见防疫人员也如此。他和同事们常常被误解,但他们不灰心,积极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传染病防治状况,讲解传染病防治知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理解了他们的工作,并主动与他们交谈,让他们非常高兴。
回望过去,党世民感慨万千。他见证了我市防疫体系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过程。从最初的简陋条件到如今的专业技术支持,从单一的疫苗接种到全面的健康管理体系,都凝聚着无数防疫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尤其让他高兴的是,经过几代疾病预防控制人的不懈努力,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上世纪80年代,查清了全市流行性出血热带毒动物的种群分布及消长情况,初步控制了出血热大流行;90年代,全市消灭了脊灰;进入本世纪以来,全市控制了麻疹,消除了疟疾,麻疹的年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100万以下,连续10年无疟疾本土病例,有效控制了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从宝鸡高新区天王中心卫生院退休后,党世民经常受邀参加各种防疫培训和交流活动,他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激励年轻的防疫工作者勇于担当、尽职尽责。“防疫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党世民时常提醒身边的年轻防疫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病例都要认真负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