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雪域高原写大爱
——我市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都亚敏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气候寒冷干燥,自然条件艰苦恶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陕西省对口支援阿里地区,至今已经30载。
  30年来真情一路!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满怀对阿里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坚持“哪里弱帮哪里”的原则,精准开展对口支援和互动交流,从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到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帮带……聚焦阿里所需、竭尽宝鸡所能,持续用力做好多领域援藏工作,为阿里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倾注了友好之力。
  30年来,我市先后选派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余人次赴藏工作;市领导多次带队前往阿里地区看望援藏干部,每次带去30万元以上的党建项目支援资金,帮助当地以党建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多次协调对接,为阿里地区群众争取捐赠帮扶资金,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增进当地群众福祉。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30年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宝鸡对阿里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激活“造血”功能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阿里地区海拔高、地处偏远,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群众就医很不便,解决就医难题是当地最迫切的期盼。
  自2012年以来,我市累计派出援藏医疗队24批114人次,并从2021年开始,对阿里地区改则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帮扶,全力改善当地就医条件,减轻群众外出就医负担。
  “太好了,我终于能看见了!”今年8月1日,我市援藏医生张小强为改则县74岁的阿热老人做了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使老人模糊多年的眼睛终于变清晰了。拆开纱布的瞬间,阿热老人激动地拉着张小强的手连声道谢。这是我市援藏医生在改则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的第一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高原地区紫外线辐射强,生活条件艰苦,白内障、胃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较高,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有限,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医治。
  今年5月,市人民医院选派眼科医生张小强、主管护师王佳对口援助改则县人民医院。抵达后,张小强和王佳克服高原反应,很快完成了改则县1镇6乡地毯式白内障筛查工作,共筛查1061人,其中确诊白内障患者277人。“我们为筛查出的患者建立了档案,后续要逐步为他们开展复明手术,让更多人能看得见。”张小强坚定地说。与此同时,他们还教当地医生使用眼科仪器,组织学习高原地区多发病基础知识,开展白内障护理等技能培训,力求变“输血”为“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不久,市中医医院援藏医生于治恒,在改则县人民医院为43岁的益西措姆进行胃镜检查后,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长达3年的病痛得到了有效缓解。在于治恒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已有40多例像益西措姆这样的患者接受了安全、准确的胃镜检查,明确了病因,并得到了精准有效的治疗。在于治恒的耐心帮教下,该院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胃镜检查及诊断工作,护士们也熟练地掌握了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患者。
  健全规章制度、扩建科室、改造配套设施设备、申请先进仪器、开创医疗新项目……多年来,我市援藏医疗队以师带徒,将“输血”与“造血”并重,把“硬件支持”与“软件支援”完美结合,一步步把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带到了阿里地区,为当地填补了多项医疗技术空白,解除了众多群众的病痛。援藏医护人员通过“传、帮、带、教”等途径,帮助改则县人民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一批医疗学术带头人,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不遗余力育桃李 用爱托起高原的希望
  教育培育希望、成就未来。改变藏区面貌,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援藏,把对口支援阿里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力做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按照全省援藏工作安排,市、县教育部门先后选派5批次15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对口支援阿里地区中小学。
  一批批援藏的教育工作者将知识和智慧播撒在高原大地,着力改善当地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高原孩子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鲜永平、兰碧云是我市援藏教师中的“夫妻档”。2016年8月,夫妻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去西藏支教。来到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更加坚定了他们做好工作的决心。学校在安排工作时,兰碧云主动提出带高三课程。
  兰碧云深知,援藏不但要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方式和完备的管理办法留下来。工作中,她用一节节生动的优质课、一次次智慧的励志教育、一场场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一份份优异的成绩单,诠释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生活中,她用心关注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多次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很多学生亲切地叫她“兰妈妈”。用兰碧云的话说,“陪着藏区孩子们成长,为他们实现梦想助力加油,我何其幸运、何其幸福!”
  像鲜永平、兰碧云夫妻一样,渭滨中学教师闫健连续参加了陕西省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工作,对口支援阿里地区高级中学,先后担任高中英语教师、教研组组长等,千方百计助力阿里地区学生提升高考成绩;宝鸡高新第二小学教师庞宝华,2015年、2017年接连两次主动请缨前往西藏支教,为阿里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从巍巍秦岭到雪域高原,我市援藏教师跨越万水千山,满怀热情、倾力奉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他们兢兢业业,用心上好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以浸润的方式植入新理念,开阔当地教师的眼界,使课堂面貌发生质的变化;
  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他们大胆实践,探究出适应当地教育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并针对不同学校实际,编写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教材;
  他们把内地经验与当地教育实际有效结合,在加大校本研修、简化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方面不断摸索和创新……
  耕耘于三尺讲台,播种于莘莘学子。在茫茫雪域高原上,一批又一批宝鸡援藏教师接续奋斗,用智慧浇灌希望的花朵,用爱心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用执着坚持将高原学子的梦想慢慢变为现实。
  把群众当亲人 竭尽全力办实事谋发展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踏上这块土地,就意味着责任与奉献。
  这些年,面对“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的恶劣环境,我市援藏干部始终坚守初心,躬身践行援助行动,抗高反、战严寒、涉险途,与阿里地区干部群众同甘共苦,用真诚与汗水兑现诺言,用青春和担当在高原上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
  莽莽高原上,格桑花漫山遍野,张宇这个名字,被当地的干部群众永远铭记。
  张宇是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2010年6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毅然奔赴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阿里地区工作,在噶尔县担任县委书记。张宇把噶尔当故乡,把藏族同胞当亲人,扑下身子干工作,大力发展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兴建了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引进了牛羊毛皮革加工、藏式地毯卡垫生产等环保项目,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8月22日,张宇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不幸因公牺牲。他去世后,成百上千的干部职工、藏区牧民和驻地官兵列队挥泪送别,哈达如山、哭声连天。张宇“走”了,但又永远“留”下了,他成为阿里群众心中永远盛开的格桑花。
  一年又一年,春秋冬夏无不然。张宇“走”后,一批又一批优秀干部以他为榜样,离开家乡,赶赴西藏。“援藏为了什么?援藏做什么?援藏留下什么?”这些年,我市援藏干部在心中一遍遍思考,并且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一步步给出答案。
  援藏干部魏雨农,在当地牵头谋划了总投资2.06亿元的“十四五”援藏项目7个,落实对口帮扶资金240万元,协调陕西企业为学生捐赠羽绒服180件,对接山东省邹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捐赠物资价值60余万元,得到了普兰县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援藏干部张小平先后参与、牵头制定了噶尔县“4567”工作思路、《中共噶尔县委工作规则》、党员积分制、基层组织工作“十规范”等多项制度,在噶尔县推行互联网+党建“党员小书包”模式,首开西藏党建数字化学习先河;协调资金700万元,对全县13个党员活动场所进行标准化建设等,为阿里地区政务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以孟君琦为代表的“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当地骨干建立帮带关系,带领徒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帮助完善各类制度92项,助推普兰医疗事业发展……
  9月的阿里,天空湛蓝、草木葱茏、气候宜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西藏援助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扎实开展各领域支援,书写更多大爱无疆、藏汉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努力推动阿里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