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 孩子们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感受青铜文化 何尊系列文创产品亮相深圳文博会 本报记者 麻雪
《探秘周原遗址——鉴证西周的礼乐文明》在央视《中国考古大会》栏目播出,各大平台观看人数近千万人次;《膴膴周原》在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播出,宝鸡因周原再次备受瞩目;《九成宫醴泉铭》亮相央视《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近年来,央视等主流媒体频频聚焦宝鸡历史文化和文物,宝鸡文物IP的不断输出,成就了宝鸡美名,更成就了宝鸡人的文化自豪感,实现了双向奔赴。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全市有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家博物馆、纪念馆。文保单位已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支撑,全市3A级以上景区中,有19家以文保单位为主体或者核心景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物局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集聚优势,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完成了38个保护修缮、陈列展览、智慧导览、文物安全“三防”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文物力量。
建设博物馆之城 为旅游发展再添动能
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备受热捧,其复制品作为国礼,在中国—中亚峰会上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何尊造型的花坛,在去年国庆期间亮相首都街头;何尊造型的乐高、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受到青年消费群体的热捧……借助全国“博物馆游”的东风,我市依托人文历史、非遗民俗、红色遗存、自然生态等优质资源和工农业等发展优势,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教育功能、促进交流合作上积极探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博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国,来宝鸡”。
记者了解到,我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36家,包括文物系统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不仅可供游客选择,而且一些博物馆运用5G、VR等新科技手段,讲好有意义、有意思的故事,让文物“活”了、展厅“潮”了、展览丰富了,让游客有更多新奇的体验。
在法门寺博物馆全面升级的《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中,游客可以感受大唐盛象;在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的《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中,感受秦人崛起之路。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数字导览系统建成投放,众多原创展览、交流展览、研学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让游人在科技中感受博物馆的魅力。同时,宝鸡秦腔博物馆、宝鸡铁路博物馆等新一批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将成为我市旅游新亮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2年,我市文物在外地进行交流展览、参加其他展览15次;2023年,全市244件文物先后在国内17个城市展出,19件文物赴西班牙参加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出;何尊等文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出,宝鸡文物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守护革命文物 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凤县、眉县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大力推进凤州村、张家窑村、郭何村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赓续红色血脉。凤县实施张家窑苏维埃政权旧址、红二方面军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凤县革命纪念馆基础陈列提升等项目,汇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全县乡村设置了11个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串联红色乡村旅游线路5条,“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双核驱动。
近两年来,凤县与省内外160余家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签订了红色研学协议,开行红色研学旅游专列40余趟,接待红色研学团队5200批次,举办了纪念“两当兵变”90周年理论研讨会等重大活动。扶眉战役纪念馆举办专题教育活动1500余场次,受众人数近60万人次。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园完成201洞特色展区、指挥部东院改造提升等二期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跻身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在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中,我市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全市馆藏文物连续实现38个安全年,田野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下一步,我市将做好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不断创新阐释展示方式。同时,以周秦文化品牌为引领,高品质建设周原、秦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凤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开展红色研学旅游,为全市旅游产品提质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