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特稿
第05版:广而告之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探寻心路历程的哲学之旅
我的书房进化史
夏浅荫浓读书好
夏影繁工(组诗)
田野守望者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的书房进化史
王娟
清晨,第一缕阳光如约而至,它毫不吝惜地将一片金黄洒进我的书房。书房有花有阳光,让人倍感静谧和温暖,这样的理想之所,暖着我,也醉着我。
我从记事起,便和母亲在她单位的筒子楼居住。筒子楼是两层,一层是母亲单位的原料仓库,东西打通一眼望不到头,堆满了整整齐齐、鼓鼓囊囊的油菜籽大麻袋,每逢生产旺季,满眼都是人拉肩扛、手推架子车的火热运送场景。二层是二三十户职工的住房,阴暗的公用通道狭长逼仄,放满了生活家什,火钳、扫把、蜂窝煤炉,还有塞满锅碗瓢勺的木架子。
快到饭点了,那阴暗的通道顷刻间就变成人间烟火两旺的隧道,炒勺和铁锅共舞、油烟和炭灰齐飞。那时我家在筒子楼第二家,是个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单间房。一间房子半屋床,两个搭在长条板凳上的松木箱子和脸盆架各自占据了房间的一角,紧挨着床边的就是一个正方形木桌,摆放着暖水瓶、水杯和零碎杂物。餐桌是折叠的,椅子也是折叠的,不到吃饭的时候都会被母亲严严实实地藏在床底下。那时候,我的书桌是筒子楼下一排长着青苔的红砖台阶,书房是老槐树撑起的那大片树荫。放学后,我们这一群孩子或趴或坐在台阶上应付完作业后,便被“摔泥炮儿”吸引着久久不愿回家。记忆最深的是夜幕降临时,筒子楼的妈妈们轮番登场站在楼上最高的台阶上,一遍又一遍地喊着自己的孩子快点回家。每当这时,孩子们的大名就会荡漾在大槐树那茂密的枝叶之间,焦急的树枝摇动着操碎心的叶子,它们摇头晃脑互相奔走传话,生怕那个贪玩的小家伙没听到召唤而太晚回家挨打。这样的书房天宽地广,充满童真和向往,正是因为这份滋养,才让我在日后追风赶月间,依然向阳。
后来,我家住上了单元房,虽说只有四五十平方米,但怎么说也是两室一厅,厨房被安置在了阳台,卧室兼书房。单位的单元房紧邻人民街市场,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大好春光,市场整日人声鼎沸。住在街边的好处就是能最大限度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我的卧室兼书房可以近距离俯视街上的小商小贩并且不被发现。白天你看那制作金银首饰的打金匠踩踏着呼哧呼哧的皮风囊,欢快的节奏顺着手握的火枪“哧哧”喷出,眼看金豆熔成金水、金水凝成毛坯,再打压、錾刻、抛光,一枚锃亮的金戒指“哐当”出世;看那糖画龙的老匠人掂着浓稠的糖浆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手腕抖动间龙凤跃然飞天;再看那走街串巷的调制“十三香”的生意人,口中唱着自编的诙谐幽默的民间小调,手上也没一丝懈怠将早早准备好的各种调料一一拿捏和展示。夜间到凌晨四五点,你看那拖拉机、三轮车就开始兴奋地开始了“接力赛”,它们将刚刚在肉联厂宰杀的还冒着热气的白条猪一车车悉数运来,只见肉铺的掌柜们穿着统一的乌油锃亮的蓝大褂,一个个麻利地将白条猪从车上卸下再摆上案,利斧一劈分两半挂在肉钩上,剔排骨、割里脊、卸后臀,行云流水般便开启了一天的营生。这样的卧室兼书房,虽然狭小、简陋和吵闹,但却让稚嫩的我体悟着人生百态,这里有惊喜有艰辛,有无奈有释怀,有遗憾更有怀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