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惊险的一跃
——邵文海长篇楹联传奇小说《苏轼与联癫子》赏读有感
  ◎杨升琪
  邵文海创作、线装书局出版的长篇小说《苏轼与联癫子》,全书35万字。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人物情节,所有的矛盾冲突,都与一副副鲜活生动且奇趣盎然的佳联妙联交织在一起。同时,那些动人的故事和奇绝的联语,又常常与北宋朝廷内外的大事要案交织在一起。作者借用了苏轼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这一身份,以及凤翔府这片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从而塑造出一个让人惊艳的联艺雄才苏轼之全新形象。
  本人一口气读完,当合上书本时,一腔兴奋与激动简直难以言表。长篇楹联传奇小说,既要人物生动、文笔优美,其中的对联还得个个都是精奇妙联,这写作难度该有多大?而他,第一次涉足长篇小说,竟然就选择了如此惊险的一跃,简直不可思议。
  独具匠心的奇妙构思
  是“楹联小说”,又是苏轼,很容易让人以为又是苏轼与佛印等人联对斗趣的那些老故事,那可就想错了。此书所有的故事情节几乎全都出自邵文海的匠心虚构。而那些动人的故事不仅分量十足,还都有真实历史的影子。“西域孤忠”于阗的灭国与复国希望、汉人孤岛沙州归义军、一群吐蕃质子与宋蕃双方的茶马互市、宋仁宗国丧期间的惊天大案、汴京玉清昭应宫的离奇大火、高丽使团寻衅乾陵……一桩桩往事令人目不暇接。
  按说,当时的苏轼仅是一个八品地方小官,还没有资格接触较高层次的内外政事,但作者邵文海自有其巧妙安排。
  比如,他让“西域孤忠”于阗的使者赴汴京求援时从渭州、陇州和凤翔府通过。就这一路过,因为老使者的一个刁怪上联无人能对,大宋之巍然形象在其眼中顿时塌毁,失望之余,请教便成了持联挑衅,还有众随员的一路为非作歹,而苏轼的首次精彩亮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如高丽使团寻衅乾陵之事。自从失去燕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与高丽再无接壤,传统的宗藩关系随即断绝。时至当今,双方又有意重建宗藩。尽管高丽王态度积极,然其渡海赴宋使臣朴竹却心怀叵测。其声称对长安古都仰慕已久,盼能一去瞻游,真实目的则是去乾陵向高武二帝寻仇。其寻仇工具居然是高丽楹联名家的四个古怪诡奇的上联,届时以此在乾陵挑起联斗且必胜无疑,其随团石匠再趁人不备,将这些得胜联句胡乱刻在著名的无字碑四面,将耻辱永远留在华夏的脸上。由此,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高丽不但未成屏藩,反倒成了又一个死敌。此事应该与苏轼和凤翔府八竿子打不着吧?然作者却精心安排苏轼恰巧来长安府衙门公干,于是,一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联台遭遇战势不可免。死战过后,朴竹的机关算尽皆成笑谈。
  总之,由于作者的精心构思,二十四章的楹联小说,犹如二十四台环环相扣、悬念迭出、曲折离奇的精彩大戏。
  斑斓多彩的楹联长廊邵文海为何要自讨苦吃写楹联小说?全因为他曾在报纸副刊上长期主办《对联擂台》栏目的经历。他最初只是想将联友们的这些成果汇集成书,推介出去。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境界的提高,此书的主旨逐渐升华。最终,这部长篇楹联小说在其脑海里形成了。
  赏读此书,你在走进一条历史传奇长廊的同时,也会走进一条斑斓多彩的楹联长廊。不但你见过和听说过的各种对联形式在书中应有尽有,还有一些新颖的对联形式你可能闻所未闻。例如,拆字联一般就是将一个字拆成另几个字,可你见过只拆出半个笔画的吗?
  其中苏轼大战高丽使团那一章,可谓全书最高潮,即使仅从对联的技巧和应对而言,都是难到极致、险到极致,又美到极致。
  邵文海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联声律的古今声之别。因古声与今声对一些字的读音声调是不同的,声调不同,平仄也就不同,偏偏对联最讲究的就是平仄。叫宋人苏轼用今天的新四声来吟联作对当然荒诞,但若以古声为准吧,又无疑是自绝于不知古声为何物的当今多数读者。这是难解的矛盾。他为此煎熬了大半年,最后终于做到了古今声两宜,既符合当今读者所处的今声现实,也尽量符合故事发生时代的古声现实。
  博学厚积的集中喷发
  本人觉得《苏轼与联癫子》与《清明上河图》略有几分相似。都是北宋时期城邑市井、各色人物,世态皆现、情景丛生,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过,一者是画出来的,一者是写出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城邑市井繁华热闹的表面,而是将笔进一步伸到了尘世与民俗的深处。比如,要不是第2章联癫子的胡乱涂画,我们还不知道当时一些穷文人在干着抄卖朝廷邸报的营生。每次邸报一贴出,他们就赶紧来抄,卖给那些离得远或者抽不出时间来衙门外观看的人,一份可卖二三十个铜钱。又如,要不是第5章在应对时的提及,我们也不会知道古时还有一个源于女娲补天传说的天穿节。天穿即天漏,古人认为正月二十日天穿,故以此日为节期。天穿节最有意思的节俗就是家家户户烙煎饼,并用红丝线系上小块煎饼抛向屋顶及空中,意为补天。再如,要不是第15章的浓墨重写,我们甚至忽略了宋时吐蕃原来非比唐时吐蕃,面对强敌西夏,其不得不躬身附宋。一方面是其要取信于宋,另一方面是宋廷总忘不了唐朝的前车之鉴。
  这样写作,自然有助于本书文化底蕴的深厚。如果说那些奇联妙句就是书中的一朵朵红花,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就犹如密密层层的绿叶。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