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作文为人的楷模
——读陈文恩《艳艳的夕阳》书稿有感
  ◎边江
  陈文恩先生出生于1936年,几十年来,在繁重的政务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先后出版文集九部。而我看到的《艳艳的夕阳》,是先生结集待出的第十本著作。
  我与陈文恩先生上世纪70年代中期相识于千阳县。那时县上唯一的新闻单位是县广播站,他是县广播站领导,后来又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于我来说,他是前辈、是恩师、是领导、是挚友、是“忘年交”。几十年来,不论是同在千阳县工作,还是同在宝鸡市工作乃至我调到西安进入新华分社工作,我俩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拜读陈文恩先生《艳艳的夕阳》大作书稿,再结合半个多世纪对先生的了解,我觉得先生身上至少有以下突出特点:
  ——珍惜时间,创作勤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陈文恩先生就坚持每天凌晨四点钟起床开始写作,自定目标每天写作八百字以上,后来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把写作当成一种养生的方法,生命不息,养生不止”。如今他已年近九旬,每天还在坚持写作。这在一般人是很难长期坚持下来的。
  ——为人忠厚,待人实诚。陈文恩先生为人忠厚老实,待人诚恳厚道,这在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们有口皆碑、传为佳话。这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譬如,他为沈银乾、边玺荣、李玉强、王维新等多位已经仙逝的同志撰写了饱含激情的追思文章,读来感人至深。他还用大量笔墨、以不同方式,记载了他与多位同志的友情和生动故事,读来引人入胜,反映了他重友情的处世为人之道。
  ——坚持不懈,奋斗不息。陈文恩先生从1979年在《延河》杂志第一期上发表小说《蚊帐的回忆》之后,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多年笔耕不辍。从《一位闻名遐迩的婚礼嘉宾》一文可以看出,陈文恩先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把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电视金鹰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铎先生,与宝鸡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写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轻松愉快。他撰写的《众友常相聚欢快度晚年——记千阳县十位老同志的精神生活》一文,记述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千阳县10位已进入耄耋或鲐背之年的老同志自愿组成“聊天俱乐部”,从而使得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氛围和谐温馨,个个心情愉悦的精彩故事,生活气息浓郁,让人们对当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了解。陈文恩先生的文学作品,陆续结集成册为《浅浅的脚印》《淡淡的印记》《深深的情结》《漫漫的历程》《悠悠的岁月》《默默的人生》《匆匆的身影》《缓缓的躬耕》《徐徐的攀登》,洋洋洒洒二百多万字,如今第十本集子《艳艳的夕阳》即将付梓,令人羡慕,值得高兴。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说令自己受到震撼的《不怕人笑说自己》。这篇文章是陈文恩先生写给千阳县一位年轻作者的信,这封信八千多字,全是先生一笔一画认认真真手写而成的,集中反映了先生的文品和人品。先生对其散文给予高度评价,然后进入这封信的两大主题:先是以较大篇幅谈了对文学的认知和体会,如作家是写出来的;写作是愚人的事业;写作要以六十年为一单元;写作要进三个学校:政治的学校、生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天赋+勤奋+机遇=成功,等等,鞭辟入里,字字珠玑。接着,先生从“不强调客观原因”“正确认识量和质的关系”“理解灵感的定义”“坚持的力量”“关于三个学校”“关于读书”“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运行轨道”“关于学历”“优化写作环境”等十个方面,结合自己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实践,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通篇文章没有居高临下、没有颐指气使、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好为人师,而是发自内心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平等交流。我以为,陈文恩先生这封看似极其普通的通信,其实可以视作他对自己文学生涯的回顾和总结,是难得的经验之谈。如同他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那样,读他的文章,就可识他的人品。先生在这封信的最后写道:“你有年龄的优势,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政治气氛宽松,自然环境优美,人的寿命普遍增高。你尚属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大展才华之时,但光阴易过,稍纵即逝,时不可待,机不再来。盼你抓紧时间,把你的形象思维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祝你创作丰收!”激励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长寿老人分别有“米寿”“白寿”“茶寿”之雅称,即“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八十八岁老人称“米寿”;“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廿”(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一百零八岁的老寿星为“茶寿”。陈文恩先生如今是“米寿”老人。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想走出一般文章“期盼老师的第十一本、十二本大作尽快问世”的窠臼,而是希望陈文恩老师能够体谅和接受女儿陈扬及朋友们的建议,把“减负养生”往前放一放,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一定非要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写作,多休息一会儿,以便更有利于健康长寿。我们一起期盼先生的“白寿”和“茶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