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传统集市上的新潮范儿
■杨妮


    三代人一起逛集市,感受热闹的氛围。

    给孩子买个威风“雉鸡翎”戴上

    集市上的新中式发饰很受年轻人青睐

  西府老百姓逢年过节最爱赶集:热闹红火的年味大集,锣鼓喧天的非遗集市,“二月二”“四月八”等时间点举办的物资交流会……有的人赶的是情怀,有的人买的是生活,有的人找的是回忆,有的人凑的是热闹。熙熙攘攘的集市,散发着令人沉醉的烟火气,也让赶集成为一项备受人们青睐的消费活动。如今,“赶集”已然成为年轻人社交圈里的热词,也为推动城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增添了活力。
  新面孔:年轻人爱上赶集既逛集又练摊
  从“特种兵”式的高强度旅游,到开盲盒式的“CityWalk”(城市漫步),再到吃喝玩乐一站式的赶集……如今,年轻人赶大集蔚然成风,在为传统集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地消费。
  “30块钱买了条秋裤外加一双棉鞋,真划算!”前不久,专门乘坐16路公交车从市区到陈仓区县功镇逛大集的“00后”姑娘林欣,开心地与家人视频通话分享着。不到上午10点,原本宽敞的街道就已人山人海,叫卖声此起彼伏。“大集热闹又有人情味,这种氛围在商场里可找不到。”一对正在逛集的年轻情侣说道。
  “以前是全家出动去赶集,现在是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逛集。”渭滨区“90后”青年侯雪告诉笔者,今年她和朋友相约去逛附近的集市,“还是小时候的感觉。”
  爱赶集的年轻人多了,赶集摆摊的年轻人也多了。近几年,红火的大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入驻”,寻找新的商机。“老板,来4份甑糕!”摊主杨小强麻利地分装打包,出摊不到3小时,一锅甑糕就售空了。今年30岁出头的他,已经卖了9年甑糕。他说,自己平时在市区摆摊,逢年过节也会追着“集”赶,“现在摆摊的年轻人不少哩,集上人多,我就在包装上贴了微信二维码,算是开拓新市场。”
  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的摊位间,新奇别致的商品自然更吸引人眼球。这边的家长为孩子买了个威风的“雉鸡翎”戴上,那头的年轻人给自己选了个新中式的红色发饰,两位“85后”摊主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是按自己的喜好进的货,想着年轻人应该会喜欢。”样式活泼的新鲜货,吸引不少人驻足,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前来问价,不少人觉得,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玩意新奇有趣,很有意思。
  不管是卖菠菜挂面的“90后”姑娘,还是卖油糕的年轻夫妻,在被问到为何选择在大集上出摊创业时,他们有着共同的回答:低成本、低门槛,还有集市密集的人流和巨大的市场。于是他们卖新货、出新招,为古老的集市注入新鲜力量。
  新需求:多样化选择土特产走俏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赶大集的传统没有变,但集市上的经营品种、供求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集市上买卖的商品跟以前大不相同,这也是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的体现。
  “之前,我们的白馍都是50个起卖,现在大家条件好了,不再只把馍当主食,我们就推出了小包装,卖得也挺好。”凤翔区陈村镇集市上一家馍店老板说。在县功街道经营酥糖糕店的王永永,逢集便会和妻子出摊,“我们卖油糕已经好多年了,有的顾客吃腻了白糖馅的,我们就推出了红豆、花生馅的新口味,逢集每天都能卖出几百个,平时销量也不错。”
  集市上的商品种类与包装规格推陈出新,商户卖得开心,消费者也买得舒心。“以前来逛,看到阿姨摆摊卖带泥的菜,会觉得不卫生,现在集上的菜大多是‘择’过的,看起来干净整洁多了。”麟游县两亭镇一家蔬菜摊位前,一名带着孩子赶集的市民饶有兴致地挑选着菜品。
  在“净菜”成为市场新选择、精致包装更受大家欢迎的同时,土特产也成为备受青睐的“新潮”产品。“听说这里的‘晁金耳’很有名,往年过节都是送坚果、白酒,今年就想着给老人买点健康养生的礼品。”家住宝鸡高新区的陈女士告诉笔者。今年,她专程开车到渭滨区高家镇晁峪村的集市上购置了不少货品,其中就有父亲心心念念的金耳。家住陈仓区的陈阿姨则带着孙女逛了宝鸡多个集市,“咱这周边村镇的集市各有特色,像麟游的血面条、县功的麻花,还有陈村的羊血,赶集嘛,就是要买到每个地方最具特色的东西招待亲友。”
  土特产不仅在乡镇大集上走俏,在城区集市上也颇受欢迎。据统计,2024陕西省供销社系统年货节暨宝鸡年货消费节举办期间,天缘醋、凤阁岭苹果、凤县干货、天香坊蒸碗供求火爆,社火脸谱、木版年画、泥塑以及虎头帽等非遗商品也很畅销,7天时间,21个展区、千余种产品实现销售额362万元。
  新形式:“云上”赶大集“集市+”很火热
  近两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乡镇,为集市带来许多人气,借着短视频“东风”,赶集这一习俗也重获人们关注。
  不久前,在陈村镇的集市上,72岁的凤翔籍退休英语教授乔骏骐,在网络平台用流利的英语向网友讲述家乡大集的由来与沿袭。如今,集市上“云端”已成为一种趋势,不少市民在赶集逛会的同时,用手机记录着集市上的“新奇特”,在网络平台的曝光量猛增。不少自媒体和主播也嗅到了集市的“流量”,采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带着网友“沉浸式”地赶大集。
  “我们今天在宝鸡跟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挤进了一个大集,走,一起去逛逛!”去年4月,一知名美食博主从外地人和“90后”的双重视角记录了宝鸡的秦腔大戏和美食大集,视频获得了近600万的播放量。“离乡千里读书,没想到在网上看到了家乡的集市,希望宝鸡的美食和文化能被更多人看到!”宝鸡网友在评论区感慨道。
  集市搭台,文旅唱戏。乡村大集不仅好戏连台、商品交易繁忙,还经常举办民俗表演、售卖手工艺品,成为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之窗。“刷抖音看到这里有泥塑大赛、打铁花表演和大集,就专程过来转转。”来自咸阳的游客刘先生告诉笔者,他在集市上吃到了地道的豆花泡馍,还给孩子买了些非遗泥塑,“这比网上看到的还热闹,体验非常好。”2月20日这天,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游人如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逛文创大集,看泥塑绝活、看社火游演,解锁吃喝玩乐一站式的体验。
  民俗大集的人气爆棚,离不开线上渠道的预热和推广。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介绍说,他们在抖音等平台提前十多天就开始做活动预热,吸引了不少网友点赞评论,同时,“中国泥塑第一村六营村”抖音号也进行了同步宣传,巧用互联网平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除了将特色美食、戏曲演出、非遗文创及农特产品展销融于一体,在特定的节日或是文化活动节点,我市还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新型集市,像市区长青路口的地摊集市,吾悦广场、茵香水镇等地的后备箱集市,以及各县区村镇不定期举办的公益集市……热热闹闹的大集既接地气又有人情味,也让“集”的意义不仅限于物资交流,更兼具了社交属性和娱乐功能,成为展现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重要场域。千年大集百味留,带旺城乡烟火气。现如今,传统大集上的新风尚、新形式吸引着更多人乘兴而至,让本就具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集市影响力与日俱增。所以,今年你赶集了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