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宝鸡1164个村
“家底”为何越来越厚?
本报记者 孙海涛

    在岐山县雍川镇杨柳村百亩大葱种植基地,工人在捆扎大葱。(资料图)

    麟游县丈八镇曲家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资料图)

    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农机合作社人员进行耕作(资料图)

  
  瓜果飘香,客商的货车却开不到地头,修一条生产路岂不方便?村头小游园农闲时人多,添几个座椅岂不更好?正月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买几面锣鼓热闹热闹岂不更有年味?放眼全市1164个村,林林总总的各项开支越来越大方了。
  究其原因,关键是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了。就在5年前的2019年,全市大部分村实际还属于“兜里没钱心发慌”的状态,甚至还有321个村属于无经营收益的村,这些村在全市三区九县(凤翔区当时为凤翔县)广为分布。
  而短短5年寒暑过后,再看这一数据,全市1164个村中,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已经达到99.7%。
  因地制宜蹚出致富路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就是因地施策。实际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寻富”,而这种探索的关键正在于根据自身实际,寻找适宜的致富道路。
  “从两台拖拉机起步,到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我们村用了5年时间。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日前,在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西指着新购入的粮食烘干塔向记者介绍。
  柳家塬村的变化,正是因地施策“寻富”的一个缩影。柳家塬村村情很特殊,村里共有980户3321人,但这只是花名册上的数字。实际上,全村有超过2500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干脆进城定居。
  大量人口进城,但土地却进不了城。怎么办?这是问题也是机遇。针对这一现状,村上在5年前大胆成立农机合作社,锁定了连片土地机械化耕种这个商机。
  从两台拖拉机起步,2023年末,该村已经拥有旋耕机、大型喷药机、大型拖拉机等农机140台。“有了这些农机,我们胆子就大了,发展也有底气了。”柳家塬村村委会副主任时虹奎告诉记者,2023年他们村流转土地达2万余亩,这些农机派上了大用场,实现了前景和“钱景”双丰收。
  与此同时,该村还盘活闲置的村小学,建成粮食收购、仓储、烘干、加工基地,购置了2座粮食烘干塔,建起千柳益丰面粉加工厂,全面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探索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因地施策的举措,让柳家塬村集体经济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5万元。用村里一名干部的话来说,村里现在是“账上有钱,心里不慌”。
  柳家塬村只是全市村集体经济“寻富”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市1164个村,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依托好山好水种植中药材,到依托便捷交通发展物流,再到依托青山绿水吸引大批游客……各个村在致富的道路上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空壳村”基本实现清零
  展开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统计清单,除了“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令人振奋以外,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扑面而来——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达到15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也有92个。
  相较于多年前全市321个“空壳村”时的窘境,有业内人士用破茧成蝶这个成语来形容这场巨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区域,一些村庄的破茧之路殊为不易。
  陈仓区拓石镇孟家塬村,一个“山不转水转”的山村。村支书石红代也曾对薄弱的集体经济不知所措。然而,通过一系列动作,这个山村却在2023年集体经济历史性突破10万元。
  “2018年之前,村里集体收益多年都是负数,想干点啥都是搬着楼梯上天——没门!”石红代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开动脑筋,通过向药材公司出租房屋等多种方式,终于在2022年让村集体收益达到7万元,而2023年更是达到10万元。
  “正月十八,我们村的村办足球厂已经办起来了。”谈及今年的打算,石红代高兴地表示,通过招商引资,一家足球生产厂家愿意落户孟家塬村,不但能极大地提升村集体收益,还能同时吸纳超过50名村内劳动力就近工作,实现村内务工。
  孟家塬村正在通过一系列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益。而这种破茧之路,在很多人看来,赢家绝不仅仅是村集体,不少村民也从中受益匪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到村民参股养殖优质奶山羊,再到依托特色冰雪资源盘活旅游资源……在全市1164个村中,集体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不少村民也搭乘顺风车,分到了更多红利,享受到更多实惠。
  更重要的是,这场破茧之旅,让不少人不但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在很多村中,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却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在希望的田野上追梦
  谁不想过上有奔头的好日子,然而,梦想总是优先钟情于有准备的人。
  从乡村振兴大局来考量,村民有盖新房、买车、当起致富带头人等小梦想,而整个村庄也同样有脱胎换骨、产业发展的大梦想。无论是小梦想还是大梦想,实际上都在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同向并行中一一得到了实现。
  “多年前,村里人的梦想很简单,一个是村里能富起来,第二个是村里的小伙子能娶得起媳妇。”麟游县丈八镇曲家沟村支书田鹏喜告诉记者。很难想象,在2023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统计清单上,这个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已经成为麟游县两个“百万村”中的一个。
  “这两个梦想,现在都实现了!”田鹏喜告诉记者,实现第一个梦想的关键在实干。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烤烟超过200亩,烟农人均年增收1.2万元;养殖蜜蜂超过150箱,土蜂蜜热销大江南北;种植黄芪、柴胡、分心木超过1000亩,通过互联网销售变成了抢手货;黑豆、荞麦、黑小麦等自产小杂粮供不应求,一年能卖出120万元。算算账,不但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000元增加到了15000余元,就连曾经欠账多年的集体经济,如今总资产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超过了260万元。
  而第二个梦想,也随着第一个梦想的实现而实现。随着全村174户村民收入不断增加,近六年里已经将36个新媳妇娶回了村。
  曲家沟村村民朴素的梦想,已经随着村集体收益越来越强而梦想成真。记者了解到,全市1164个村聚焦粮食、果业、奶畜、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集体经济收益合计已经达到5.75亿元。
  在宝鸡,有两个方言用词极具特色——一个叫“塌和咧”,一个叫“嫽扎咧”!“塌和咧”意思是说,不行了,没盼头了;“嫽扎咧”,意思是好极了,很畅快!
  如今,在宝鸡1.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数村庄家底越来越厚,已经从悬悬乎乎的“塌和”村,变成了红红火火的“嫽扎”村!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李依涵拍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