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泥塑艺人胡小红:
“把凤翔泥塑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罗琴
    胡小红用传统技艺绘制泥塑龙

  龙行龘龘,万象启新。
  1月16日,记者来到中国泥塑之乡凤翔区六营村,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小红家,只见满地摆放着未上色的泥塑龙,两名妇女坐在小火炉旁,用小号毛笔蘸着加热后的颜料,一丝不苟地在泥塑上细致勾线涂染。“这些泥塑,咱们还得抓紧弄,客户都等着要呢。”胡小红一边叮嘱助手,一边招呼着记者。
  “从2023年6月就陆续收到泥塑龙的订单了。”胡小红说,收到的订单来自省内外各个城市,甚至还有国外来的订单。说到2024年生肖泥塑作品,胡小红带记者来到另一个房间,搬出她和儿子韩建斌设计制作的5款泥塑龙,小心翼翼地摆放在茶几上。“每天至少完成60件,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泥塑龙销量有1万多件。”胡小红说,为了保证供应,她还雇了本村5名妇女来家里帮工,一起制作泥塑。
  “这些个头小点的,是销量最好的;这个是我自己收藏的,目前没有对外销售……”胡小红指着不同的泥塑龙介绍说。记者看到,5款泥塑龙形态各异,作为收藏款的泥塑龙足有40厘米高,直立形状的龙看起来威风凛凛;小号龙看起来呆萌可爱,可亲可近;金龙呈仰天咆哮状,有气吞山河之势……“每一道线条的勾描,每一种色彩的运用,我们都力求精准传神。”胡小红说,在人们心中,龙象征着力量、勇气。她创作的泥塑龙,无论凸起的前额,还是尖利的爪子,抑或身上的鳞甲,都有专门的设计和用色,龙身上的蝴蝶、海棠、铜钱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栩栩如生地传递着手工艺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在胡小红展示的泥塑龙里,有一款黑白线条的龙特别醒目。她告诉记者,这个龙是2012年父亲胡深在世时制作的模型,由她勾线完成。“当时,父亲年龄大了,手有些发抖,就让我来描线,那一年的泥塑龙卖得非常好,留下的这个泥塑龙,也时刻提醒着我不忘初心,努力将凤翔泥塑发扬光大。”胡小红睹物思人,说话间,红了眼眶。胡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小红自小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制作,虽然艰辛,但乐此不疲。就是凭着那份执着与热爱,她将自己与泥塑牢牢绑在了一起。
  择一事,终一生。从胡深到胡小红,再到胡小红的儿子韩建斌,祖孙三代都用泥塑彩绘丰盈人生。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韩建斌秉承外祖父和母亲对泥塑的热爱,守正创新,在创作中加入更多时尚元素,使得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海深有底,艺术无限。”韩建斌以此为座右铭,在他看来,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韩建斌告诉记者,上个龙年,他大学还没毕业,那时村里做泥塑的农户并不多,产品整体水平也有限,因此经济效益一般。“我外公和母亲一直坚持做,泥塑的造型和色彩也以传统为主。2012年寒假,我帮着家里做了不少泥塑,也利用网络向外地销售了一些成品。”韩建斌说,为了更具时代感,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可爱、灵动的卡通元素,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紧跟市场变化,泥塑村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彩,设计用色也大胆夸张了不少。
  胡小红也回忆道:“那时的泥塑只有黑白色和传统四色两种,金色以及现在多形态的泥塑都是近年来才慢慢推出的。”2016年,村上打造了包括泥塑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中国泥塑文化园在内的六营民俗村景区,各类泥塑绝活大赛、文化活动的举办,也让村庄变得热闹空前,前来研学、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参与制作泥塑的农户也多了起来。“仅仅在我们这个队,就有90%的农户从事泥塑产业,可以说,泥塑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六营人。”
  采访中,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如今,村上有268户群众从事泥塑制作,年生产泥塑作品30万件以上,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目前,村上正在依托泥塑产业,实施美食一条街项目,建成后,六营民俗村将形成集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景区,对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