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CⅡ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 中铁宝桥锰钢辙叉车间 高铁电气城铁分厂工人加工青岛13号线钢铝复合接触轨 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钢轨打磨圆满收官 “呜——呜——”一声声汽笛如同铜号声嘹亮,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让业界人士为之叹服,轨道线上高悬的一张张接触网,全部来自“宝鸡造”;
“嚓——嚓——”极富节奏感的“铜钹”声响起,京津高铁在高速运行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硬币不倒”奇迹,而其中的关键性降噪道岔,也是来自“宝鸡造”;
“轰——隆——”巨大的回响声如擂鼓一般,在世界最长高海拔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内响起,隧道内使用的双动力钢轨打磨设备,同样来自“宝鸡造”;
……
在业界看来,宝鸡所创造的“轨道交通”不但在“宝鸡地图”上具有极佳的影响力,更在“中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上具有极佳的声誉——从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到潮湿炎热的赤道国家,再到人迹罕至的大漠之国……
宝鸡轨道交通产业已走出一隅之地,沿着“一带一路”勇闯四方,走向世界——薪火相传一甲子
秦岭,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先祖,怀揣着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修建栈道,只为贯穿秦岭南北,而在一甲子之前,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在宝鸡第一次埋下了“轨道交通制造”的种子。
宝成铁路工程艰巨浩大,施工难度举世瞩目,铁路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建成这条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条铁路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通过秦岭时,从杨家湾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只有6000米,但升高却达680米,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螺旋形(“8”字形)的迂回展线上升,线路层叠3层,高度相差达817米,是我国正线坡度之最,上坡时需要三台电力机车前拉后推,方可驶上秦岭站,下坡时一路刹车,又火花四起,蔚为壮观。
何以创造如此奇迹?上世纪50年代,靠的就是一个字——干。
80多岁高龄的杜肇灜曾是宝成铁路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曾在宝成铁路宝凤段参与建设施工。他没想到,一甲子后,宝凤段中的一个小小的加工班组,已经发展成宝鸡乃至国内的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之一——中铁高铁电气装备公司。
“不讲条件,谁都清楚祖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意味着什么,大家伙就一个字——干。”杜肇灜笑着说,在秦岭荒山野岭中,架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单身汉睡的是清一色的大通铺,白天冷冷清清,一到晚上,呼噜声此起彼伏,能把顶棚掀起来。若是媳妇在,“小家”就能享受小帐篷的待遇,屋外铁丝上,晾晒着自家的换洗衣物。到吃饭的时候,每人按照定量打饭,若是碗里有点肉荤,很多人都会用筷子挑出来,招呼孩子们上前一口吞下肚。
杜肇灜回忆说,他当时所在的工队主要是从事“栽电线杆子”的工作,那可不是轻松事。一根水泥电线杆,最轻的700公斤,重些的1吨多,都是在外地生产出来后,用火车运到宝鸡车站,然后,工人们将电线杆装上平板车,一路喊着号子,肩扛手拽地运上山来。
想栽好电线杆,首先要挖好坑。杜肇灜至今还记得当时工友自编的一句顺口溜——“电气化,电气化,挖大坑,点洋蜡!”他笑着解释说,以前蒸汽机车用不着接触网,自然不用挖坑栽电线杆,而当时他们栽电线杆挖大坑,最大的耗材就是“蜡烛”。因为工期短,所以大家白天黑夜赶着挖坑,一到晚上,坑沿上点上一溜二三十根蜡烛,那才叫真正的“挑灯夜战”。
一个“战”字,道出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宝鸡轨道交通薪火相传的精气神,一个个足以载入宝鸡铁路建设史的高光时刻。从中铁宝桥炼出第一炉钢,建成第一条铁道专用线,到宝鸡中车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于1966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轨道车,再到直供宝成铁路第一个铸造车间拔地而起,第一套接触网应运而生……战意正浓,在轨道交通领域,位于宝成铁路北起始点的这座城市,开始发力奔跑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甲子的时光如果有刻度,那一定会被拉得很长很长……当时光的指针指向当下,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拥有17户轨道交通规上企业和60余户配套企业,年产值超过190亿元。
四季在变,城市在变,这里的轨道交通产业同样在“起跑线”发力后,一步步实现着脱胎换骨般的蜕变!(下转第三版)
宝鸡中车时代航拍 高铁电气铸造事业部工作人员在生产四川建安新能源汽车副车架铸铝纵梁砂芯 中铁宝桥生产车间的工人在忙碌 (上接第二版)
匠心独具一颗心
放眼国内国际市场,当下的宝鸡轨道交通产业在三大领域拥有话语权,即轨道线路装备、轨道工程机械和牵引供电系统。
这三大领域的覆盖面有多广?现年69岁、曾任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青藏线常务副指挥长的任双喜说:“我和铁路打了一辈子交道,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我参加的铁路线无论穿过多高的山脉、跨过多宽的大河、攀上多高的高原,几乎每一处我都能看到‘宝鸡造’产品的身影。”
的确,任双喜作为参建郑洛线、洛西线、鹰厦线、兰武线、京郑线、太岚线、宝中线、甘武线、包兰线、广深线、新月线、宝天线、哈大线等的一名老铁路人,他认为“宝鸡造”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特大工程中“让人放心,更让人省心”。
任双喜清楚地记得,2004年,他在青藏铁路施工现场看到“宝鸡造”道岔和接触网时非常激动,他说:“这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在这样严苛的施工环境中,来自家乡的轨道交通产品已经挑起了大梁,实在令人欢欣鼓舞,这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实际上,这道“风景线”的内核中,自我研发制造是一方面,敢于大胆融合“吸收外来”同样功不可没。
保德利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轨道交通产业中的“新贵”之一。15年时间里,这家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与德国鲍佛贝蒂铁路公司、意大利博诺米公司三方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国首家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的合资公司,累计为国内武广、郑西、京沪、哈大、温褔、甬台温、沪昆、杭长、郑徐等30多条线路供应产品,总供货线路里程达13632公里,主要产品在业内占有率高达80%以上。
实际上,这家公司的成立,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导致了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布局重新洗牌。据介绍,2009年,郑西高铁建成通车,然而国内很多业界人士却高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这条铁路线上,外国接触网产品占比达80%以上。
很明显,在这一时段,国产接触网只是配角,只能“跟跑”。
然而,随着保德利公司全面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这一市场格局在不久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沪宁等高铁线路上,“宝鸡造”产品已经能够和国外产品去掰手腕,做到“五五开”。当时,在北京一条高铁线路上,甚至出现了外国产品因技术原因造成质量不达标,只能转而求助保德利去进行二次工艺处理。
中国有句老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保德利在已经完全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前提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科技研发,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只是时间问题。不久后,京沪高铁在建设中将设计时速提升到了380公里,而国外同类产品仅能满足时速350公里的要求。别小看这“30公里”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创新的中国标准接触网高速铁路诞生了。这条高铁线路的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当专家一致认定保德利的接触网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时,业界人士感到的不只是喜气洋洋,还有扬眉吐气。
当自我积淀与“吸收外来”充分融合,“宝鸡造”轨道交通产品已经组成壮阔的风景线。放眼国内,“宝鸡造”道岔、钢结构、高速磁浮道岔、JJC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GTC-80型钢轨探伤车、QGC-25型起重轨道车、HGCZ-2000型换轨车和高速、城际铁路接触网系列产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列产品、聚氨酯隔振垫、有轨电车扣件系统等17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状元”。打破垄断一股劲
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之路,注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之路。
如果放眼全球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较加拿大的庞巴迪公司、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等国际轨道交通巨头,宝鸡在这一行业无疑还属于“小兄弟”。如今,宝鸡正在各个细化领域,致力于自主知识创新,去打破技术壁垒,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长美科技的目标,正是‘做中国人自己的轨道交通减振产品’。”在位于姜谭路的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技术中心主任张法明斩钉截铁地说,“谁说欧美掌握的技术,我们就不能攥在自己手里?”
这家公司“攥在自己手里”的产品名叫隔振垫,这个产品目前在国内轨道交通聚氨酯隔振垫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而这项技术,曾经一度掌握在欧美手中,国内要想进口这些产品,一要“看脸色”,二要“掏高价”。而现在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同类型产品,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而且质量已经在上千万次的抗疲劳试验中得到充分验证。
“广州22号线、深圳13号线、西安10号线……”张法明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为这些在建城轨线路提供相关隔振垫产品,企业产品的质量已经在国内众多城轨线路上得到充分验证。
这家企业的底气,正是缘于通过自我研发掌握核心科技。记者了解到,以张法明为领头羊的企业研发中心,先后设计、研发了新型有轨电车减振扣件系统、宽频钢轨阻尼减振降噪器、钢轨波磨抑制器、铁屑式复合弹簧隔振器、防迷流地铁绝缘扣件等一系列新技术与新产品。而如此“战绩”背后,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2.5岁。
如果说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隔振垫产品与欧美同类产品实现了技术“并行”,那么中铁宝桥集团前不久研发成功的Ⅲ代高锰钢辙叉,则是实实在在于国内国际领域实现了“超车”。
机声隆隆,天车穿梭。近日,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辙叉分公司厂房内一片繁忙生产景象,辙叉分公司总经理吴海滨告诉记者:“国内首组时速250公里客专道岔、首组时速350公里高速道岔、首组60公斤/米和75公斤/米重载道岔先后诞生在中铁宝桥,而不久前,新一代合锰钢辙叉产品——Ⅲ代高锰钢辙叉也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
吴海滨口中的“Ⅲ代高锰钢辙叉”,在业界看来,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独一无二。
实际上,在中铁宝桥集团,高锰钢辙叉已经历经三代更替。这种产品主要在重载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必须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好、抗接触疲劳性能强等特点。以耐磨性为例,第一代辙叉应用中,能承载约1亿吨货物运输量,第二代高锰钢辙叉将这一数字提升到2.5亿至3亿吨,而现在中铁宝桥集团生产的“Ⅲ代高锰钢辙叉”,不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化连接,更将承载量提升至6亿吨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种“Ⅲ代高锰钢辙叉”已经在神朔铁路等多条国内重载铁路中广泛应用,记者与某重载铁路管理方取得联系,他们告诉记者:“一列重型列车满载粮食大约为2万吨,如果用普通高锰钢辙叉,几乎几个月就得更换,而现在不仅维护轻松了不少,重载列车还能达到满负载全线运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我市轨道交通领域得到验证。据了解,截至目前,在我市轨道交通业60余户企业中,科研团队人数已经达到2400人,同时“手握”超过470多个专利,很多专利不但在业界实现了高效“追赶”,更实现了全面“超越”。
面向国际一面旗
两条铁轨延展向天际线,其目光所向从来都不是“中国地图”,而是“世界地图”。以宝鸡来说,其轨道交通产品应用的国际“朋友圈”清单上,已经包括泰国、韩国、南非、克罗地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10月2日,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首列高铁——雅万高铁正式商业化运营,这是该国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这条高速铁路的建设中,同样有“宝鸡造”贡献的关键力量。
“我在雅加达进行高铁接触网售后维护的时候,当地人对我们中国技术很钦佩。”中铁高铁电气装备公司售后服务人员王浩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深感中国轨道交通产品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实际上,这种竞争力缘于“人无我有”的底气。雅万高铁的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它改变了当地百姓对通勤方式的认知,将雅加达与万隆两个城市之间的单程交通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为两地的经济增长注入动能。
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雅万高铁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命名为“Whoosh”,灵感来自高铁疾驰的声音。同时,在当地语言中,“Whoosh”还是省时、高效和先进三词的首字母缩写。而这条高速铁路上“中国造”产品,在当地人心目中,正是这三个词的代名词。
自古以来,印度尼西亚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同样,在陆上丝绸之路上,“宝鸡造”轨道交通产品也在大显身手。
2021年末,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其中,中铁宝桥集团承担了这条铁路线上9个产品型号115组铁路道岔的生产制造任务。
据了解,在中老铁路建设中,作为国内铁路道岔“领头羊”的中铁宝桥集团,凭借先进技术、精心生产、一流产品、优异服务,一举中标了115组铁路道岔供货合同,包含了单开道岔、复式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一交一渡道岔以及钢轨伸缩调节器的全系列道岔产品,不仅型号多,技术要求难度高,还面临着交货地点分布老挝境内四大铺轨基地、项目执行组织难度高等诸多困难。
“宝鸡轨道交通产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市工信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轨道交通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来说,具有速度快、耗能低、污染少等优点,在资源、能源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等传统的高速铁路发展强国,还是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高速铁路“新兴成员”,都提出了规模庞大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远景设想。目前,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5万公里,预计未来不久新增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由此带来的高铁直接投资将超过1.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宝鸡轨道交通业的一些“拳头产品”不但有着良好的“钱景”,更能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三年提升一盘棋
我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之所以称为“链”,是因为其上下游、左右岸就是一条“链式反应”的关系。在这条产业链中,既有“城市名片”的明星企业,也有亟待弥补的产业短板。比如说,上游产业材料基础薄弱、配套工艺较低,中游产业协同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失,下游产业运行模式单一、带动作用不强等症结,亟待引起重视和改变。
怎么办?宝鸡的做法是,放眼全产业链,于2023年至2025年之间,大手笔进行三年行动提升计划。
让我们来看一看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链上的一系列项目清单:
总投资16.3亿元的陕西长美科技轨道环境科技智能化产业园,将在宝鸡高新区拔地而起;
总投资2.2亿元的中车时代轨工产业园项目,将在陈仓区落地生根;
总投资2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招商引资项目将在陈仓区就地布局;
……
细细看来,总投资高达78.76亿元的12个项目将为宝鸡轨道交通产业链注入强大的能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中包含有鑫华信中车配套项目、轨道交通产业园配套项目等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在业界看来,这些项目可谓有的放矢,能够有效弥补产业短板。
宝鸡市鲲鹏工贸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配套公司,其主打产品车体合件主要供应龙头企业宝鸡中车。该企业负责人赵刚告诉记者,市域配套实际能够起到“一举三赢”的效果,其一是运输廉价,轨道交通产品通常体量巨大而沉重,如果由外地企业配套,仅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二是合作性强,使用方与供货方能够实现面对面零距离及时有效沟通;其三是产品售后更有保障,能够有效保证龙头企业生产需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宝鸡轨道交通产业链,市域内配套率仅为19%,而同样在宝鸡市域内,钛及钛合金企业配套率达到70%以上,也就是说,仅市域内配套率,宝鸡轨道交通产业就有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可以挖掘。
业内的共识是,一旦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宝鸡轨道交通产业链将迎来巨大的飞跃。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按照三年行动提升计划,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总产值将剑指500亿元。与此同时,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总数将突破300家,规上企业总数将突破200家,上亿元配套企业总数将超过100家。轨道线路装备、机车车辆、牵引供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集成化供应系统等核心领域的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条完整,轨道线路装备、机车车辆、牵引供电系统三大系列产品将具备世界级核心竞争力。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向未来,宝鸡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智慧和干劲唱响轨道交通业的“五线谱”,一曲声动梁尘的高质量发展之歌正徐徐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