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市市场监管局干部陈喜军读《冬牧场》
从艰苦中咂摸出幸福滋味
本报记者段序培

  “如果有一本书适合冬天来读,那么《冬牧场》应该是最佳选择。”手捧著名作家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陈喜军随着牧民居麻一家在零下40摄氏度的荒漠中,身临其境体验了一回有滋有味的牧民生活,他感受到居麻一家对生活的热爱,自己也沉浸在那份冬日里才有的温馨与快乐中。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全景式记录了李娟一路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历经3个多月冬牧转场和放牧的艰辛生活。书中没有严格的行文构思,没有新奇入胜的故事,也没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但陈喜军却觉得牧民们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哪怕生活中的点点琐碎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温情。
  就在去年9月份,带着对大美边疆的诗意向往,陈喜军来到了北疆阿勒泰地区风景如画的禾木村,参观了景区哈萨克族的民俗展示,观看了叼羊表演。一路上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三三两两地分布在公路两侧,成群的牛羊自由自在地漫步,不时遇到骑着马赶着牛羊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但陈喜军对他们具体的生活却一无所知,而这本《冬牧场》如一场及时雨正好满足了他对游牧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冰雪冻得住天地,却冻不住人心。令陈喜军惊讶的是,作家把寒冷琐碎的日常生活写得十分有趣,苦中回甘写出了人间烟火,写出了荒野中的温暖:“辛苦劳累后,大家聚在一起,围着火堆,喝着热茶,吃着羊粪灰烤出来的馕饼,酣畅大笑;这团温暖,是牧民们推开沙窝子的门走出去后,飘扬在荒野中的牧歌;这团温暖,是萨伊娜进冬窝子时还特意把九岁女儿获得的奖状带上,最后贴在醒目的位置,那是属于他们的自豪与骄傲;这团温暖,是大家在特别辛苦的劳作后,将伙食开得好一点,有肉吃,有肉汤熬的麦子粥,还有土豆白菜炖的风干肉。更重要的是,茶水里都煮了黑胡椒和丁香料。”
  书中提及冬窝子的寒冷、物质的贫乏,但是字里行间却满是深情,作者极力捕捉生活中的每一点温暖,而陈喜军也在一页页的文字中感到了这团温暖,它来自哈萨克族牧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园的守护,来自顽强生命自我绽放的本能。
  “正如书中所言: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的舒适,而是因为生活的有希望。”陈喜军表示,自己经历了军营生活磨炼,转业到地方工作,身份和岗位的巨大反差转换,让他感受到诸多不适,可经历过多种生活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作风,依旧保持着如火的工作热情,并在平凡的生活中寻觅诗意的心灵空间。“牧民们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并且努力去改善它,同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生活虽然艰苦,但在细细咀嚼品味后,依然还能咂摸出幸福的滋味。”这是这本书给他最深的体会。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