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黄土地里“刨”“金子”
——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齐昆
    齐昆驾驶自走式喷雾机

    齐昆操作无人植保机进行作业

    齐昆(左)指导村民开展田间管理

  本报记者 徐红斌 郑晔
  “地有啥种的?祖辈都是这么个弄法,村里老人个个都是老把式!”
  “种地有啥出息?务一亩地到头落不了几个钱,没戏!”
  2016年,当得知村里的大学生齐昆回乡种地,这两种声音像沙尘一样,几乎把他淹没。
  然而,20岁的齐昆却不认卯,他要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今,七年过去了,齐昆已经是宝鸡市最年轻的高级职业农民,不仅流转了800亩地种粮食,还托管了周围三镇3万多亩良田,年增收粮食2000余吨。
  2023年岁末,齐昆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毛小伙”成了“农专家”
  东出宝鸡市区20多公里,向北上了塬,便是大片的沃野,这里自古便有“关中粮仓”之称,齐昆的家乡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就坐落于此。
  对故土的眷恋,让齐昆大学毕业后,挥别南下的同学,一刻不停地回到家乡。当时,齐昆父亲齐垂孝已经种了300亩地,没黑没明地劳作,让齐昆父母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双手像黄土一样粗。齐昆暗下决心:“我要让种地不再是辛苦的代名词!”
  然而,种地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回到家乡的第二年春天,到了给小麦杀虫追肥的时节,齐昆从库房搬出一箱农药,稀释后喷到麦田。没想到,过了两天,他到地头查看长势时,惊出了一身汗:原本该拔节的小麦却像被抽了筋,叶梢发黄,蔫头耷脑。他跑回家翻出药箱一看,原来,他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喷到地里,喷过药的这100多亩地,怕是要绝收了!
  看到自己闯出的大祸,齐昆懊悔之余才明白,干农业,只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他沉下心来,报名参加陈仓区职业农民培训,从有机肥的种类和使用、土壤酸碱度测试开始,像管护孩子一样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空闲时间他还学习农机操作和修理技术。四年后,齐昆捧回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证书,成为全市最年轻的高级职业农民。
  这期间,齐昆先后取得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植保分赛陕西赛区冠军、第三届陕西省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宝鸡市农机手大赛第一名和无人机喷洒农药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2021年,齐昆研发的“收割机割台改造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新秀”。
  2018年5月,在齐西村一块试验田里,齐昆操作的无人植保机从绿毯般的麦田间腾空而起,一米多长的“翅膀”伸展开来,喷洒出的药水晶莹剔透,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不下地就能除草?”“300亩地半天就能喷完!”看到喷农药用上了无人机,村民像看大戏一样,围在地头观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现代化必须农机先行,短短几年时间,齐昆的实惠农机专业合作社添置从粮食播种、日常管护到收割、烘干等各类机械设备共计75台,仅无人机就有10台,总投入近500万元。
  有了新农具的助力,种地效率与传统方式不可同日而语,齐昆不仅流转的土地达到800亩,还用自家的机械服务周围农户、降低种地强度。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乡亲找上门来,齐昆托管的土地也达到了3万亩。
  “精计算”创出高收益
  有了现代化的农机,种地的效率提高了,那么,如何改变种地效益低的状况?
  “记得我小时候,收完麦子的地里,一场雨过后就长上来一层绿油油的麦青,这些都是没有归仓的粮食呀!”这是齐昆挥之不去的记忆。他想:现在托管了这么多土地,如果能通过农机助力和农艺提升,使每亩地能减损10斤、增产100斤,“利润就出来了!”
  “种地能手”齐昆开始从种粮的全环节上做文章。
  他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农科院联系,在自家的地里开展西农226、秦农168、宝研12等小麦新品种实验,从小面积试种到大范围推广,为粮食增收打下基础。仅2023年,齐昆就开展了38个小麦新品种的试种。
  对小麦开展“一喷三防”中,已经获得全省无人植保机操作冠军的齐昆,利用自己掌握的“蜻蜓点水”式高超技术,对田块边角、高低不平的地方进行精准喷洒,使小麦免受病虫害的侵扰。
  肥料是增收的关键,却不是越多越好。齐昆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对当地土壤进行测试,调配出更加适用粮食各个生长期的缓释肥,推广并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收割是减损的重要一环。驾驶员的技术、收割机的速度、拨禾轮的控制缺一不可。齐昆对合作社的40多名驾驶员进行实操培训,手把手传授自己的专利技术。从2020年起,村里的小麦亩均产量达到了1100斤以上,亩均增产超过100斤!
  有了实打实的收获,齐昆并未止步。2020年6月,眼看到了收麦天,却碰上连阴雨,成堆的麦粒晒不上日头,影响了品质。“如果有粮食烘干机,群众就不受作难了!”齐昆把这个想法给家人一说,立即引来了母亲的反对:“投资烘干机需要200多万,咱吃不消!”“一年就用几天,啥时候才能收回本?”一家人争论不休。一周后,全家人终于达成一致:“只要农户有需要,咱咬牙也得上!大不了咱辛苦一点,慢慢还!”
  第二年,两台烘干机安装到位,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户的小麦、玉米拉过来,先进清选机去粗取精,再进烘干机低温烘干,实现了优质优价。“虽然费了这么多功夫,但只要每斤收购价提高2分钱,一年烘干2000吨小麦、1000吨玉米,就能为群众增收12万元。”算起这笔账,齐昆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
  全过程的精打细算,让种植粮食既增收又减损,两头获益,据测算,仅2023年,齐昆帮助当地群众增收粮食达2000余吨。
  “大农业”走出新路子
  对故土深沉的热爱,让27岁的齐昆迸发出旺盛的创造力,在家乡的土地开展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实验,不断颠覆传统的种植方式。
  每天清晨,齐昆拿起手机,会习惯性地打开智慧物联网监测病虫害平台,实时查看地里的病虫害情况。在这个平台,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的含量等关键数据都显示得清清楚楚,为科学种地提供准确的数据。
  入冬以来,天气偏旱,在陈仓区的万亩良田里,齐昆驾驶着拖拉机,把自动喷灌机送到麦田,自动喷灌机一头扎进深水井,另一头,摇摆的长臂将清冽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洒到干渴的麦田里。除了自动喷灌设备外,他还利用项目资金,建成水肥一体化系统、田块滴灌系统,让旱塬上种地不再“看天吃饭”。
  齐昆发展的每一步,都不忘带动当地乡亲共同致富。在取得全省农机手大赛第一名后,齐昆把课堂搬到了庄稼地,带领合作社的40多名农机手,开展技术大比武,每个人都成为行家里手,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国家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很大,这是我坚守农业、干好农业的底气。”齐昆说,这几年,他的实惠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获得的项目补贴达40余万元。这些经费,一部分用来添置农机,更多的资金,他都通过各种形式反哺给当地农户。
  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而齐昆,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种地就是我的事业。在这条路上,我越走越有劲!”齐昆说,“下一步,我计划继续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家乡的农业不再落后、乡亲们更加幸福!”说起农业的将来,齐昆的脸上充满憧憬。他的身后,冬日的西秦大地,大片的麦田像绿毯一般铺陈开来,酝酿着下一季的丰收。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