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西府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属于能歌唱和吟诵的韵律文。宝鸡民间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题材内容及其社会作用来分,有劳动歌、仪礼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具有调节劳动、举行仪式、表达爱情、教育子弟、裁决是非、交流经验、开展娱乐等多种社会作用。
  先来说说劳动歌。宝鸡民歌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伴随着生产劳动,并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如《打夯歌》《织布歌》《割麦谣》《织手巾》等。其内容有的是指挥动作,有的是传授生产劳动技能、生活常识,有的是表扬,有的是告诫,有的是诉说苦难,其作用主要是组织劳动,协同运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这类民歌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内容十分广泛,寓教于乐,语言朴素,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育启迪后代,这部分民歌具有实用和传承的作用。
  情歌,是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丰富的宝鸡民间歌谣中,同样,反映爱情生活的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内容有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看你抬头不抬头》:“哥在梁上打石头,妹在河坝放花牛。石头落在花牛背,看你抬头不抬头。”有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姐吃韭菜久想郎》:“贤妹当门一条梁,芹菜韭菜栽两行。郎吃芹菜勤想妹,妹吃韭菜久想郎。”有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吃红枣》:“大红枣儿两头尖,哥吃半边妹半边。今夜吃了不变心,相亲相爱到百年。”又如《万年莫叫姐丢郎》:“白布腰带丈二长,绾个疙瘩撩过墙,千年莫叫疙瘩散,万年莫叫姐丢郎。”这些情歌优美、健康、淳朴、动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古代称“童谣”或“孺子歌”“小儿谣”等,是人民群众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律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宝鸡地区的儿歌内容很丰富,按照其功用,大致可分为: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训练语言能力的儿歌。
  游戏儿歌和教诲儿歌之间往往出现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情况,中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如《挂在房檐吊线线》:“柿子开花裂瓣瓣,我婆教我辫蒜蒜,蒜蒜辫了一串串,挂在房檐吊线线。”《闹哭歌》:“羞一羞,不嫌羞,这边挂的红豆豆,那边挂的绿豆豆,中间烧锅打豆腐,下边片了一斧头。”(注:红豆豆、绿豆豆,指泪珠;烧锅打豆腐,指鼻子;片了一斧头,指嘴。)孩子哭闹时,大人常用此歌逗趣,惹孩子发笑。
  训练语言能力的儿歌有反话和绕口令。如,《山下石头滚上坡》:“说倒话来唱倒歌,山下石头滚上坡。我从你家门前过,看见外孙抱外婆。”《小花鼓》:“一面小花鼓,鼓上画老虎,豆豆敲破鼓,妈妈拿布补,不知布补虎,还是布补鼓?”
  这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很多至今仍在群众中间传唱,让西府人的精神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摘自“宝鸡历史文化丛书”之《西府民俗》)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