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武威行
——全国党报(新媒体)甘肃武威调研随笔
    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人

    红崖山水库

    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

    雷台汉墓出土的军阵铜俑

本报记者陈亮
  从兰州向西北出发,翻过海拔3500多米的乌鞘岭,就进入了武威。从此地到玉门关的一千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一条时间与空间的神秘通道——河西走廊。从西汉初年的丝绸之路,到西晋末年的士族西迁,中国的历史文化就跟着黄河一起,在乌鞘岭下拐了个弯。
  大巴车翻越乌鞘岭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车上有人说手机预报乌鞘岭上是雨夹雪,司机师傅说:“怕什么呢?隧道早就修通了,又不用翻山。”
  隧道里橘黄色的灯光接连从车窗外掠过,节奏随着速度越来越快,像时光机器,飞快地回溯。
  丝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的使者张骞,带着一百多人的队伍踏上乌鞘岭。他们要穿过河西走廊如浪的群山之间神秘的峡谷与荒野,寻找远在八千里外的大月氏,建立起共同战胜匈奴的联盟。千百年来,一直盘踞北方的匈奴,就像居高临下的苍狼和鹰,觊觎着物阜民丰的中原。这让汉武帝寝食难安,这位宏图大略的君王决定联合西域诸国,消灭匈奴,永绝后患!他在全国招募勇者,去完成这一次山高水长、危机四伏的使命,张骞应征出使。踏上乌鞘岭,前路就像一道看不见尽头的刀刃,每一步都是九死一生。这条路,不但遍布匈奴的游骑,更有来自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黑风暴。
  这两种凶险张骞应该都遇到了。很快,他和他的队伍就在漫天的风沙中被匈奴人俘虏,送往北边的匈奴王庭,一困就是十年。十年后,已经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张骞逃了出来,继续西行。因为在匈奴十年的生活,张骞熟悉了当地的风俗,不再有语言上的障碍,一路辗转找到大月氏,并回报朝廷。虽然因为大月氏态度消极,没有达到联盟的目的,但张骞这趟长达十二年的出使,却打通了长安通往西域的商路。
  匈奴的威胁依旧存在。
  16年后,又一队人马踏上乌鞘岭,当先一骑,是年仅18岁的霍去病。这个名字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上是怎样的如雷贯耳,不需要更多的解释。至今令史学家和军事家不解的是,这位骁勇的少年将军,是怎样在广阔的荒原中准确地找到匈奴军队,并且打败他们的?史料记载,在匈奴待了十年的张骞为李广大军做向导,却在沙漠的风沙里迷了路,这位龙城飞将因为贻误军机在大将军卫青帐中自刎。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长驱直入,每每率部在不时暴起的风沙中神兵天降,斩首十余万,破国擒王,最终捆了匈奴大单于带回长安扔在大汉皇帝的丹墀之下,汉朝得以在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丝路繁忙。
  没有了匈奴的侵扰,遮天蔽日的黑风暴就成了河西走廊上人的最大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公元1993年。
  狂沙
  1993年5月5日,武威市遭受了一次黑风暴的袭击。从当时拍摄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狂风卷起巨大的沙墙遮天蔽日,所过之处树倒房塌,暴露在风暴中的人必须不停地跳,才能不被风中倾泻而下的沙子掩埋。而此时,正是学校放学的时候,刚刚在晴空下离开学校的孩子们,与狂暴的风沙撞个正着……据当时的报道,风暴造成多人死伤,数十万公顷农作物受灾,上千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
  在这次恐怖的黑风暴出现的十年之前,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的六位村民就组建林场,开始治沙。林场在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地名叫八步沙。这六个人扛着铁锨驾着驴车,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树。他们用干草在沙地里压出网格,在这些网格中间种上树,埋一格、种一棵,种一棵、绿一格。就这样一格一格地种,一格一格地绿。1993年的黑风暴让这些植树治沙人泪如涌泉,他们痛恨自己不能保护那些孩子,他们发誓不让下一代再受风沙的摧残,绿色的格子更快地向沙漠铺开。这些拼命种树的人在绿色的蔓延中白了头,还有人埋骨沙丘,永久守护着得之不易的绿色。他们被称作八步沙“六老汉”,他们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如今,“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了老人们的铁锹,在他们也快成为老汉的时候,八步沙绿了,腾格里沙漠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也绿了。就在这样一格一格推进的过程中,他们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年轻人是最有创造性的,他们在10600亩梭梭树上嫁接肉苁蓉,让治沙的事业成为致富的产业。
  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者,在河西走廊北部建成绵延12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
  肆虐了两千多年的大风沙却步了。在风沙里迷路的李广将军泉下有知,也会稍解心头的怨怼。
  天马
  两千年前被埋藏在武威风沙下的军阵,是在1969年重见天日的。当年深挖洞广积粮的人们挖出了一座墓,出土了铜车马和骑马武士铜俑99件,其中就有那个后来矗立在每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路口的马踏飞燕,马踏飞燕的铭文写着墓主人的姓名——“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张掖的千夫长怎么埋到了武威?原来在新莽时期,王莽把武威改名“张掖”,张掖改名设屏。因为他认为武威才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地方,而更西北的张掖,是为防御匈奴设置的屏障。
  马踏飞燕又被称作天马,壮硕的马踏在小巧的燕上,猝不及防的飞燕惊慌回顾,形成奇妙反差,衬托出马的神骏与飘逸。汉武帝爱马,曾不惜重金寻找大宛良驹——汗血宝马。传说在汗血宝马的故乡,青山翠谷间有大批的野马生息,每到淫雨霏霏的春季,积雨云低垂到山坡的时候,就有神龙隐在雨雾中追求牝马,产下龙驹,被称作天马。所以武威建了宏伟的天马城,用声光电的效果来讲述两千年的故事。你要是认为这些故事都是《凉州词》里的边塞与沙场,那就太片面了,这里的故事更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可以在武威的文庙和博物馆里找到实物证据。
  武威博物馆里展出的汉唐明器形制和西安出土的如出一辙,这除了丝路往来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因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西晋末年,和汉人杂居的匈奴骤起发难,沉寂多年的匈奴大军挥师南下,攻陷洛阳,占领长安,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衣冠南渡,在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同时,也有大量的士族向西进入河西走廊,被前凉政权收留,在之后中原三百年的战火中,保存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库。陇西李氏便是在前凉的儒学风气中熏陶了天下太平的志向,并在三百年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兼收并蓄的朝代——大唐,而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兼具了文修武备的气质,宋代的陆游把这种气质的表现总结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并以此自诩。
  如果说汉武帝的天马来自大宛,是征讨匈奴的利器,那么此后的天马则由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文庙的古槐、老榆和巨柏,曾经见证过清代“书城不夜”的研学盛况,这千年不绝的文脉,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