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一碗面
彭金海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的公仪休是鲁国国相。有一次,一位宾客送鱼给他,公仪休拒绝接受。宾客说:“我早已听说,你最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公仪休回答:“我现在担任着相职,国家给我的俸禄足以买得起鱼吃,如果再接受别人的馈赠,岂不是有损官员的节操?”
  公仪休守规矩、知荣辱,即使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无疑有着借鉴意义。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和职责,时刻将党规党纪铭记于心,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也要守规矩,注意自身形象。由此,我想起了自己所经历的“一碗面”的事。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当时还在部队服役。一次,部队组织到一个极其偏远的贫困山村扶贫。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当地百姓非常贫困,一些人家里冬天连被子都没有,有些贫困户全家整个冬春的口粮只有一袋玉米,能吃上一碗面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望。一大早,我们来到小山村后,立即拿起工具,给村子平整道路,架设简易桥梁,为刚刚翻修一新的小学搬去崭新的课桌、板凳,给全校的孩子们赠送了校服、书包和学习用具,还挨家挨户给贫困户送去米面油、被子等物资。我清楚地记得,在给一位老大娘送去生活物资时,她把一袋白面一把搂进怀里,像个孩子似的泣不成声。中午时分,村主任在村委会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生起火,扛来两袋我们捐赠的面粉,热情地要为我们做当地的特色面条吃。我们带队的王政委看见后,立即制止,婉拒了村主任的好意,让他把面粉送到贫困户家中,然后命令部队官兵吃自带的泡面。这时,村里十来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小朋友,看着战士们吃的泡面,馋得直流口水。我们的战士发现后,赶紧给他们每人都泡了一碗面吃。临走的时候,还把没吃完的泡面全部送给了孩子们。孩子们抱着泡面,高兴得连蹦带跳地跑回家去了。
  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正赶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我们单位联系的帮扶点是50公里外的一个偏僻村子。为了帮助该村脱贫摘帽,单位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派1名骨干常年住在村里,指导他们发展苹果、猕猴桃等产业。有一年春节前夕,单位组织全体人员来到这个村子,看望慰问贫困户,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到村集体新建的苹果园里,察看果树长势和管理情况,现场研究解决一些问题。午饭时间,村干部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非要拉着我们到几公里外的镇街上的饭馆里用餐。我们一再推辞,最后实在盛情难却,就答应在村委会灶上吃面。在等待的间隙,单位领导把我拉到一边,告诉我提前做好准备,吃面一定要付钱,绝不能占村民的便宜。面下好了,大家每人盛上一碗,拌上香喷喷的油泼辣子,和村干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很随意地在村委会院子里或蹲或站或坐,边吃边商量着下一步如何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场面十分融洽。当时市场价一碗面是六七块钱,我们一共去了12个人,饭后我拿出120元钱给村支书,他坚决不收。临走时,我借口上厕所,溜进厨房,把钱压在了饭碗底下。后来,单位多次组织到村里调研、帮扶,每到吃饭时间,我们要么乘车返回,自己在半道上随便吃点,要么按照老规矩在灶上付钱吃面。
  小小的一碗面,看似不起眼,但不占老百姓这一碗面的便宜,体现的却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只有在“一碗面”这样的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到时刻牢记党规党纪,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在大事上遵规守矩,经受住考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