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渭滨区非遗项目大漆髹饰技艺传承人杜西鹏——
巧手让“土漆”斑斓多姿
本报记者麻雪
    杜西鹏用大漆修复的盘子

    葫芦变身漆器工艺品

    制作漆器是杜西鹏业余生活中的乐事

  在不久前举行的宝鸡市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大会上,杜西鹏的非遗项目大漆髹(xiū)饰技艺展位前挤满了游客,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漆器作品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拍照。
  杜西鹏是我市一所中学的教师,也是渭滨区非遗项目大漆髹饰技艺传承人。杜西鹏说:“在当时的展位上,来自香港、西安等地的游客,对我做的漆器很感兴趣。也有很多咱宝鸡人赞叹,居然把青铜文化元素创作在了漆器上。”
  杜西鹏制作的漆器最主要的用料,亦可称为“灵魂”用料,便是秦岭中的漆树产出的漆,这是一种天然原料,俗称“土漆”“大漆”。中国的漆器已经有七千年历史,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久远,但各地漆器工艺有所不同。
  在秦岭腹地生活过的人知道,山中有一种漆树,它的汁液、枝干会“咬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敏”。有人对漆树和液态的漆严重过敏,但也有人对漆树天然“亲近”,也就是杜西鹏所说的“有缘”。
  “我在儿时,就发现自己对别人所说的‘咬人’的漆不过敏,似乎,注定了一种缘分。十多年前,我开始喜欢制作漆器,并拜渭滨区姜城村的老艺人杨长生为师。杨长生老人曾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庙艺人,他教给我很多漆艺的实操经验。我又在很多书籍中不断学习漆艺,不断实践。”杜西鹏回忆说。
  10月17日,记者在杜西鹏的工作室看到,他制作的漆器精巧、实用,又斑斓多彩,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大漆髹饰技艺化平庸为神奇的巧劲儿。比如,一片捡到的玉兰树叶经过杜西鹏的一双巧手,变成一件生活中实用的茶则。这片树叶经过十几道程序、一百多次从粗到细的打磨后,底色变成黑色,上面满满点缀着如星辰般的花纹和多彩的色泽,着实令人叹服。一片旧布、一张宣纸等等,都可以成为他制作多彩漆器的“底板”。
  有个俗语是“黑漆漆”,用来形容土漆是很形象的。“土漆自然干了以后,就是黑色的。但是加入矿物颜料后,可以成为天然、环保的涂料,更可以使物品美观、保质。”杜西鹏介绍说,他制作的漆器采用“犀皮漆”工艺,这是一种装饰、防腐的漆艺,让干了以后的漆不再黑漆漆,而变得绚烂多彩。
  杜西鹏一遍遍给物品涂上各种颜色的漆液后,经过百余次的打磨,即便是同样的物品、同样颜色的漆液,也能呈现出不同的缤纷多彩,如同现在年轻人喜欢玩的“开盲盒”一般,这也是漆艺的魅力所在。
  作为渭滨区的一项非遗,杜西鹏的漆器制作技艺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青铜器文化。他将青铜器上的夔龙纹等纹饰,雕刻在竹制、木制的漆器上,制作成杯子垫、茶则等物品,还将宝鸡之宝何尊的铭文“中国”二字制作在漆器上,让人们在感受大漆制品温润感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宝鸡的地域特色,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
  人们常说“万物皆可髹”,所谓的“髹”,就是用大漆来修补、装饰器物,有些夸张地说,什么东西都可以髹,《史记》中就有对“髹”的记载。
  杜西鹏笑着说:“会有一些朋友把坏了的陶罐、旧了的木桌、断了的玉器等各种各样坏了、旧了的物品邮寄给我,我可以用大漆髹饰一新,成为一种工艺品。”
  作为非遗传人,把一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创新发展是杜西鹏的理想。杜西鹏说,他的大漆髹饰技艺已经有了年轻的传人,也有一些青少年对此很感兴趣,他希望让大漆技艺更加斑斓,并融合宝鸡文化元素发展下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