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从黛玉教香菱学诗谈起
◎李思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和四十九回描述了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全过程,读来耐人寻味。这是一份难得的文学创作教学纪要,蕴含着宝贵的创作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初学作诗的人大有裨益。
  文学创作,是一种悟性和才情的表现,它需要两个敏感:一是对语言,二是对生活。黛玉的教学法,就是在培养这两个“敏感”、增长学子才情上下功夫。
  其一,黛玉采用了“因人施读”法,培养学生对语言和生活的敏感。她根据学生的身份、经历、教养等,在名家名篇里划定阅读范围和篇目。黛玉给香菱推荐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等名家的诗,并用红笔圈过,要香菱重点去读,其原因就在于她所选定的这些诗人的诗篇,比较贴近香菱的生活,能引起阅读兴趣,容易理解,进而产生共鸣。香菱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马上联想到那年上京来的情景,一下子进入作品,这就是对语言和生活敏感的表现,其功因归于黛玉的“因人施读”法。否则,让香菱去读“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样的诗句,能触发她调动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能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吗?
  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所读的作品,能和自己的情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以及文化积累,有一点点相似相近之处,就能引起阅读兴趣,爱读,反复读,读出点趣味,读出点独到感受。
  其二,黛玉教会香菱识别诗的优劣,以名家名篇为阶梯,努力向文学高峰攀登。当香菱的阅读眼光停留在“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而自我陶醉时,黛玉立即批评不能读这类诗,因为其表面看来写得极其工整,实质上浅近、意平、味短,学习价值并不高。在这里,黛玉始终强调向名家名篇学名言,尤其要贴近自己的生活选名家名篇去读,至关重要。因为读别人的作品,就好像跟着向导去旅游,向导高明,读者就能很快到达阅读的理想彼岸,满载而归;向导低劣,不但引不起阅读兴趣,还可能会让人不知所向,还可能一无所获。须知,经典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贴近自己生活阅历的作品,就是习作者入门的最好向导。
  其三,黛玉指导香菱要认清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时便于借鉴。一个教文学创作的先生必须做到这一点,它既能使学生知其然,更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一次,香菱津津乐道称赞“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余”和“上”用得如何好,难为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黛玉听了便立即告诉香菱:“你说这‘墟里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用了前人来的。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黛玉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给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道:“‘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好一个“化”字了得!精辟深刻,入木三分。香菱聪明,黛玉教导有方,从王维这首诗的锤字炼句及其来龙去脉,到诗情画意的创造,让香菱对创作又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知晓后人是怎么学习借鉴前人的,开拓了香菱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算真正理解了老杜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刻含义。
  学习文学创作,不弄清历代作品的承继关系,是不会有大作为的。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始于模仿而终于创造,这应该成为习作者的座右铭。模仿阶段,要一头钻进去,把名家名篇揣摩熟透,使其浸透到筋骨血肉里去,把原作模仿得神情毕肖,做到“无我”,是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创造阶段,要放弃原作的各种条条框框,充分进入潜意识的自由创造境界,做到“有我”。翻开中外文学史,不难发现,到处都有模仿,大至谋篇布局、神韵腔调,小至遣词造句,后人的作品处处留下了学习借鉴模仿的痕迹。也正是凭借被雨果所赞誉过的这种“模仿精神”,初学的习作者才找到了登堂入室的终南捷径,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自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但在杜甫的笔下已看不到孟子的影子了,这就是“有我”的新创造。
  其四,黛玉对香菱诗作的评价,抓住要害,点到为止,启发作者思考修改。譬如,香菱按黛玉出的题目“咏月”,苦思冥想作了一首,黛玉看了说“措辞不雅”,要香菱“只管放开胆子”,不要受前人的束缚。第二稿完成后,黛玉还说不好,“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第三次,宝玉等众人的评价是:“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趣。”香菱谈自己读诗体会时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坏,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确实逼真的,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听了说:“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见得?”这既肯定香菱的阅读收获,又启发她继续深入思考下去。
  从阅读入手,最终落脚在写作上,是黛玉教学的两个用力点。黛玉的做法,把学生从“马氏文通”、小说做法、写诗技巧等藩篱中解放了出来,弘扬了学子的天性,获得了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方法值得一心步入文学殿堂的人好好学习,领略其要旨,使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