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青春与古韵的双向奔赴
——走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鸡年轻人
    白静(左六)和宝鸡汉服社的成员正在举行活动

    青年戏曲演员都盼盼正在排练

    都盼盼在舞台上演出

    凤翔西白村西府曲子班演出登上央视

    张志龙在央视演出(视频截图)

    汉服文化进校园活动一瞥

  
  本报记者罗琴
  24岁的凤翔西府曲子传承人张志龙五次登上央视,将家乡的曲子唱给全国观众听;“90后”宝鸡秦腔小旦都盼盼把无悔青春献给戏曲艺术;“80后”宝鸡汉服社负责人白静掀起汉服热潮,尽显古韵风华……
  在宝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正在交给青年一代。他们用年轻的思维、年轻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中演绎出新篇章,让激情、奋进的青春,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韵之美“双向奔赴”。
  新潮古韵碰撞火花
  10月5日晚,在央视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栏目中,来自我市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的西府曲子第七代传承人张志龙,与6位村民闪亮登场,为全国观众带来一曲精彩的《秋游凤翔》,展示了西府曲子之美,并赢得一片掌声。这已经是宝鸡西府曲子第五次登上央视了。
  “能被央视邀请,我们都特别兴奋,同时也很紧张,面对全国观众的期待,我们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展示咱们宝鸡的地方文化。”张志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节目现场,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最专业的表演水准获得满堂彩。仅仅五六分钟的舞台展示,张志龙就让观众在欣赏西府曲子之美的同时,还了解了凤翔泥塑、马勺脸谱、土织布、刺绣、草编、剪纸和木版年画等本土非遗文化。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宝鸡汉服社的成员们连着参加了5场文化活动。宝鸡汉服社负责人白静特意推出李白、贵妃两个经典的古代角色,在西府老街、茵香水镇和宝鸡高新区等地与观众对诗、互动,让人穿越回那个一眼千年、古韵风华的大唐盛世,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市戏曲剧院里,十余名“90后”演员正在加紧练功,为新创作的戏曲进行细致排练,唱念做打间,演绎出喜怒哀乐、人间百态。“现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也不少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必须学好老一辈传授的专业能力,还要突出个人特点来进行演绎,让戏曲被更多人所喜爱。”剧院演员都盼盼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青年一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拥抱传统文化、诠释传统文化。新潮与古韵碰撞出的火花,为文化的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守正创新破茧成蝶
  张志龙告诉记者,他自小就热爱西府曲子,这种乡音乡韵是刻在骨子里的。随着村子老一辈艺人年龄越来越大,这种民间曲艺也缺乏标准化的曲谱,如果年轻人不接力,这项非遗就面临失传。“我伯父张耀飞是第六代传承人,是他召集一批曲友,组建了十余人的表演班社。”张志龙介绍说,伯父年龄大了,于是特意让学过音乐的他当上了西府曲子第七代传承人。土生土长的张志龙认为,传承这种民间曲艺,作为年轻人的他肩负重任。
  当问到扎根家乡做民间文化传播者的原因,张志龙坚定地说:“西府曲子是一座未开发、待开发的宝藏。家乡老一辈人在艰苦年代还能不丢手中的乐器,不忘哼唱的曲调,在劳动后、农闲时,通过演唱来苦中作乐,那是一种多么豁达的精神。他们老了,不能让他们对曲艺的传承有所担忧,我必须要把家乡的文化留下来、传出去。”张志龙守住了老腔调,换上新唱词,加上舞台艺术化,在守正创新中,上演了一出宝鸡乡村民俗的立体表演秀。
  “在新一代青年眼中,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传统的符号,更是一种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的表达。”白静告诉记者,从2004年第一次接触汉服,到参加首届中国华服日活动,她痴爱的不仅仅是汉服的华美,更多的则是汉服背后的中华文化。
  2018年,白静成立了宝鸡第一家汉服社,成员从最初的30多人到如今的上千人,组织参与过数百次公益文化活动,为传播汉服文化、周礼文化作出了很大努力。“从最初大家的不理解、异样的眼光,到如今大家对汉服的欣赏赞美和对文化的探索求知,会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让我更加热爱家乡,更有自信去做汉服文化的推广者。”白静说。
  都盼盼也说,曾有一段时间,随着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逐渐淡出舞台,面对观众对年轻演员不认可、观众大幅度减少的尴尬场面,剧院的十余名年轻演员感觉心很凉。大家很快调整好心态,相互鼓励,为扭转秦腔的尴尬境地,大家依然坚守舞台,坚持练功排戏。“我们早上5点就开始练功,有时深夜12点还守在练功房,有些演员不得已还带着孩子一起来,孩子睡着了,妈妈还在一遍又一遍地练……”说到那段时间,都盼盼的声音有些哽咽。
  “好在剧团很快从引渭渠边搬到了经二路上,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提升,大家练功的劲头也更足了,加上近年来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创排了一系列新戏佳作,让年轻人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再加上好剧的加分,我们年轻演员也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都盼盼开心地说,如今,在下基层的惠民演出中,或是剧团的登台表演,场下观众总是爆满,大家的喝彩声、叫好声永远是给予他们的最大鼓励。
  坚守热爱传承文化
  不论是传承家乡曲艺的张志龙,还是汉服文化的助推者白静,抑或是戏曲表演者都盼盼,他们之所以愿意深耕各自的艺术领域,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无一例外都是缘于个人的无比喜爱和对家乡的深沉热爱。
  都盼盼从小向往演员的漂亮服饰和装扮,长大后学习专业戏曲表演,一转眼进入剧院已有16个年头。她直言,宝鸡人勤劳朴素,祖祖辈辈在西府大地上辛勤耕耘,戏曲是人的精神寄托。它不只是老一辈人的“心头好”,更是当下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同时,戏曲也有教化人的功能,那份“咿咿呀呀”的婉转低吟、霓裳折扇间的回眸一笑、家国大义中的慷慨凛然,都能让人沉醉其中。
  市戏曲剧院院长邰凯丰也表示,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新一代青年演员的接力,青年演员需要展示的舞台,传统戏曲也需要注入新生代的活力。有戏才有表演舞台。近年来,他们加大力度,创排出一系列历史剧、红色题材剧、廉政剧等,获得了广大戏迷的好评,也让年轻演员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不仅如此,他们还评选出青年演员郭卫华、张璐等新一代“小五朵金花”,让年轻人在接力文化传承上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传承文化方面,这些年轻人除了运用新媒体创新传播手段之外,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文化讲座进校园等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张志龙说,他们多次到附近的镇村小学,表演西府曲子、讲解民俗文化,为孩子们铺设了一条艺术之路。目前,他们已经发现了多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也开始加大对孩子们的学习引导和培养。“西府曲子唱的其实也是一种情怀,它的魅力还在于能把老一辈人拉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岁月,让四五十岁的人回到童年的记忆中,给孩子和年轻人展现一个他们不曾见过的场景。”张志龙总结道。
  白静说:“我们也多次将汉服文化讲座送进校园,在金陵小学、高新一小、凤师实验小学等,让孩子们了解咱们的周礼文化、汉服文化,孩子们都特别开心。”
  如今,“中国风”劲吹,国风大热,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受到热捧,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喜爱、更加自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