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见证教育的变迁
——记岐山县雍川镇马江初级中学退休教师苗晓智家庭
    苗晓智(左)和父亲

  本报记者唐晓妮
  “苗老师,吃了么?”“苗老师,咱家过两天要办事,你一定要来。”……9月7日,岐山县马江初级中学退休教师苗晓智像往常一样在村里遛弯,周围的村民也像往常一样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一位退休教师,缘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村民们解释说:“苗老师家,一门三代都是‘先生’。”“咱这十里八村好多人都是苗老师家的学生。”
  一门三代育桃李。他们是怎么走上三尺讲台的,又有哪些精彩故事?
  苗养田
  一边干农活一边教穷苦孩子读书识字
  1912年8月,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四组的苗家喜添一子,取名苗养田。名字是养田,苗养田却并未同父辈一般,整日和田地、庄稼打交道。原来,他被早早送到附近的学校上学,成了当地为数不多的识字“秀才”。
  1932年,由于识文断字,积极向上,又在岐山县城历练过,20岁的苗养田经岐山县几位教育工作者举荐,成了岐山县安化小学的一位乡村国文教师。
  步入安化小学,苗养田跟曾经教授过自己的夫子一般,带着学生学起了《三字经》《千字文》等国文经典。苗养田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会这样与“之乎者也”打交道,最后再成为自己老师那般的“老夫子”。
  意想不到的是,安化小学当时的教员之中有几个地下工作者。他们积极在进步青年和学生之中传播“男女平等”“家国情怀”“红色思想”等进步思想。
  这些进步思想如同惊雷一般,惊醒了热血青年苗养田。他第一次意识到,全校五六十名学生,几乎全是富家子弟,不公平;全校五六十名学生,只有四五个女生,不公平。抗争,必须抗争。于是,不少人便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放学后,苗养田走进放牛、放羊的犄角旮旯,走进干农活的田间地头,一边帮忙干农活,一边教穷苦的孩子读书识字。
  苗养田一心要带着穷苦孩子读书。但当时的生活太困难,穷苦孩子作为家里的劳力之一,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读书。再加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家国沦陷,热血青年苗养田便辞去国文教师一职,考入保定军官学校,一心保家卫国。
  苗俊杰
  环境变了坚持教书育人的初衷没变
  1950年,解放之初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各地特别是偏远农村缺少教书先生。苗养田的儿子苗俊杰刚刚初中毕业,是当时全村少有的文化人。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中,在父老乡亲的期待中,苗俊杰捡起父亲的旧业,当起了乡村教师。
  听起来还是乡村教师,但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苗俊杰至今记得一组数据:父亲的学校只有五六十名学生,自己的学校有三百多名学生;父亲的学校只有富家子弟,自己的学校有富人,但更多的是穷人;父亲的学校大部分是男生,自己的学校既有男生也有女生。
  与新变化同步而来的,还有新问题——学生太多,但新中国刚刚成立,学校数量不足。于是,苗俊杰所在的乡村小学——高店“书坊院”,便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让学生们在寺庙里上起了课。白天,学校里全是学生,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晚上,学生回家,整座学校只剩下一两个老师,猛然看见墙上、窗子上张牙舞爪的画像,苗俊杰经常被吓出一身冷汗。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苗俊杰也从未想过打退堂鼓。“让我感动的事情太多,走不了。”苗俊杰解释说,当时学校里没有食堂,老师就轮流在各家各户吃饭。虽然各家都非常困难,但不管轮到谁家,乡亲们都会拿出自己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老师。无论走到哪里,乡亲们老远就会高喊一声“苗老师”,对苗家人高看一眼……
  于是,无以为报的苗俊杰便拿出看家本领,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兢兢业业教好每一个孩子。这一教就是40多年。40多年里,苗俊杰从担任曹家村、秦涯山、甘秦等山区小学的教师、校长,到蔡家坡高级中学、五丈原职业中学的校领导,身份变了又变,唯一不变的是教好学生的一颗初心。
  苗晓智
  “我和我的学生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搬出破庙,建起十多间砖木结构大瓦房;学生人数飙升到两千多人;各级各类教育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路子……1979年,从凤翔师范学校毕业后,十八岁的苗晓智与他的学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这么好的时代,再加上咱一门三代教师,我不能给我爷、我爸丢人。”作为“教三代”,苗晓智从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便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之外,苗晓智总会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讲述国家亟需各类人才等,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同时,他还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之余,不断自学,并顺利考到了陕西教育学院,成了一名本科生。
  1983年,经过四年本科学习,苗晓智顶着“天之骄子”的金字招牌,又回到了岐山县马江初级中学。回到学校,苗晓智成了学校学历最高、最年轻,且唯一会英语的教师,一时间成了“香饽饽”。
  苗晓智以身作则并受到尊重,也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于是,学生们读书热情更加高涨,纷纷开始苦读。苗晓智记得,每天凌晨四五点,学生们便早早地起床,走七八里路甚至十几里路,来到学校读书。
  看到学生如此勤奋,苗晓智便更加用心地教学。平日里,哪个学生学习上有困难,苗晓智便主动给其“开小灶”补课;哪个学生家有困难,苗晓智便四处找政策依据,减免学生的学费、杂费;哪个学生没有生活费,苗晓智便慷慨解囊,助其渡过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苗晓智38年如一日坚持,助力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如今,苗晓智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有中科院院士,有大学教授,也有热衷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发光发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