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清代武举人马乾六及弟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本报记者麻雪

  在渭滨区博物馆保存着一通距今200多年的“德教碑”,它记录了清代乾隆年间宝鸡“武职教师”马乾六培养多名优秀学生的故事。这通德教碑是马乾六的学生为纪念他所立,传递出了尊师重教风尚。
  记者在渭滨区博物馆看到,这通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甲寅科武举侯铨拣选千总”(见右图),为马乾六的职衔介绍,属清代六品官;石碑背面刻有300多字,记录了清代武举人马乾六的生平。根据描述可知,马乾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重视教育,培养了4名武举人、8名武庠生。所谓武举人、武庠生,分别指武乡试及第者和有功名的武秀才,他们在科考及第后,获得任命可成为武将。马乾六的学生虽然是参加武考,但文试也不能落下,作为老师的马乾六,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这通石碑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同时也对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这通石碑是2016年在渭河边被文保工作人员发现并保存在渭滨区博物馆的,发现时石碑已经断裂。遗憾的是,碑文中提到的“马乾六”,在本土史志中均无记载,据推测,有相关史料遗漏的可能。
  再来说说什么是“德教碑”。德教碑是指为感念师恩、彰显教绩,为在地方上德高望重、可做后人楷模的贤达之师所立的石碑,有的是子孙所立,有的是学生所立,也有的是乡民所立。尊师重教是西府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保存至今的德教碑正是西府人对优秀传统教育观持续传承的有力证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发现的古今德教碑有多块,如槐庭翁吴老夫子德教碑、金台书院主讲强镇川老夫子德教碑、继亭谭老夫子德教碑,以及颇具名气的位于岐山县益店镇的雷星阶德教碑,等等。
  因为德教碑的直接实物记载,让我们看到,千百年来,尊师的文化传统在西府大地绵延不绝,激励着一代代人刻苦求学。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