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秦人先祖非子养马之地在何处?
■辛怡华
    周公东征方鼎铭文中的“秦”字(红框内)

    周公东征方鼎,1927年出土于宝鸡戴家湾,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在秦人得到“秦”之封号前,很长时间被称作“夷”。“夷”字在金文里的字形是人作侧身、弯腰、屈膝状。在西周,“夷”是一种贬义称呼。“秦夷”一词见于西周中期的《询簋(guǐ)》和《师酉簋》铭文中。在这里,所谓的“秦夷”,就是居住在秦地的夷人。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作为地名,较早见于1927年出土于宝鸡戴家湾的周公东征方鼎铭文和1976年出土于岐山凤雏遗址的一篇甲骨文,两者时代均为西周早期,说的也是同一件事。
  这件名为周公东征方鼎的青铜器铭文大意是,周公在征伐东夷时,灭了丰国、薄姑国。周公凯旋,戊辰这天,在周庙举行向祖先报告俘获情况的祭祀活动,饮的是秦地出产的清酒——秦酓(yǐn)。在这样庄重的场合里用的酒,不是金文、古文献常说的“秬(jù)鬯(chàng)”“郁鬯”,而是以地名命名的“秦酓”酒。
  《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汧渭之间。马大蕃(fán)息。”秦人的先祖非子,曾久居住在陇山以西的犬丘,因擅长养马,被人举荐给周孝王,孝王召他来汧渭之间养马。顾名思义,“汧渭之间”就是汧河与渭河之间,只有在今天宝鸡市区一带才可以既能见到渭河,又能见到汧河(今千河)。
  为什么周王要召非子在汧渭之间牧马呢?宝鸡渭河谷地作为西周王朝牧马基地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时期。西周时期,今眉县东李村、杨家村一带,属于京畿之地,北依坡原,南临渭河,川原兼得,水资源丰富,宜牧马。
  眉县杨家村等地出土的金文资料表明,单氏家族世代管理西周京畿的马政,为西六师、殷八师以及周王驯养出行所用之良马。后来孝王把“汧渭之间”作为西周王朝的养马基地,与单氏家族早期的开拓是分不开的。
  非子工作卓有成效,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孝王允许非子这支在秦地建立城池(秦邑),让他接续嬴氏的庙祀,号称“秦嬴”。从此,历史上有了“秦”的封号,“秦嬴”第一次联系在一起,非子也就成为秦国的奠基人。
  《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2年,非子的六世孙秦文公来到“汧渭之会”,向世人庄严地发出宣言:这里原本是他祖先(非子)的地盘,于是在这里建造都邑(陈仓城)。也就是说,非子所建的秦邑与文公所建的都邑应在一处。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先秦考古及中国古汉语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说,司马迁讲得很清楚,文公新都和非子初封,两者在同一区域。这个新邑,现在还没找到,但毫无疑问,应在汧渭之会,即宝鸡一带。李先生在《周秦戎关系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对于秦邑)一种是笔者和少数学者主张的“秦在汧渭之会”说,即陕西宝鸡说;另一种是多数学者主张的“秦在秦亭”说,即甘肃清水说。30多年转眼就成过去,笔者依然坚持自己的基本判断。
  李先生认为,《史记·秦本纪》意思很清楚:第一,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在“汧渭之间”,即渭水以北,汧、陇之间;第二,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肯定在岐周附近;第三,文公东猎,卜居营邑,在“汧渭之会”。“汧渭之会”是汧水、渭水交汇处,与非子所封是同一地点,这一地点在宝鸡地区。
  秦亭说或清水说,见《史记·秦本纪》的注释。而注释所引的材料都是东晋以后的。现在学者不信司马迁,这是没有道理的。李先生强调,目前,考古学界,很多学者都把非子的封邑定在甘肃清水县。他不同意这种判断。第一,问题不在年代,李崖遗址和毛家坪遗址,无论是否可以早到西周中期、西周早期甚至商代,都不能证明非子封在清水。因为秦是周孝王以来才有的概念,时间在西周中晚期之交。早于这一时期,只有大骆之族,没有独立的秦嬴,我们不能把大骆之族当作秦。第二,清水秦亭距李崖遗址还有相当距离,当地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足以支持非子受封的秦就在秦亭,现在持清水说者也承认,秦不在秦亭。第三,秦亭以秦为名,这样的地名很多,不能证明秦在秦亭。秦亭以亭为名,从地名不难判断,只不过是古驿站。
  (作者系市考古研究所所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