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秦岭深处赶漂人
◎何永林
  赶漂,也叫水运或叫流放,就是将原木或其他物资放入江河中顺流运输。这是一种原始的运输方式,至今嘉陵江、大渡河、长江等河流,还常常靠水运将偏僻边远、交通闭塞之地的木竹等运到公路、铁路旁,然后再装卸集散到四面八方。搞水运的人叫赶漂,昼夜兼程,尝尽辛酸。早年在秦岭山中,有一种赶运栓皮的苦差事,鲜为人知。
  湑水河,一条古老的河,发源于太白山南麓,在秦岭大山的肋骨缝里弯来绕去,经太白、洋县境内,行程100公里,在汉中盆地汇入汉江。水势凶猛,激浪滔天,整日吼出巍巍秦岭的大气。但到秋末冬初,湑水河却一改往日凶猛的性格,温顺如羔羊,这个时候便可当作运河。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俱兴,林业大军云集于此,斧子锯子砍向原始森林,一棵棵大树变成大梁枕木。苦于无公路铁路运不出山,于是便勘察开凿了这条水运通道。枯水季节,几万方优质木材下河,途中遇到冰冻,待来年春水解冻,秦岭山脉的积雪化作一腔洪流,滚滚而下,凶狠的洪水将一河木材涌成小山,堵住了去路。愤怒之下,冲断了揽河绳,汉江里漂满了木材,又滚向丹江。丹江水电站堤坝不堪重负,满目创伤。为此,林业部门赔了水电部门的损失。从此,刚刚兴建的秦岭伐木场撤离湑水河上游,转往他乡,疏通的水运河道便废弃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来了一支采剥栓皮的队伍,启用了这条河道,湑水河从此又焕发了青春。
  栓皮,栎树上的外皮,一种特殊的工业原料,又软又轻。地处大山深处的太白县黄柏塬二郎坝一带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当时国家建设、外贸出口急需软木产品,亟待开发利用。于是人烟稀少的沟沟岔岔红火了。每年夏季,山民们组织外地劳力采剥栓皮,9月结束。待秋风扫落叶之时,便开始收购、水运栓皮。赶漂的人大多从汉中城固请来,城固桔园村在湑水河畔,是有名的游泳之村。每逢夏季,湑水河挤满了男女老幼,人人都会游泳,历年来给省游泳学校输送过不少运动员。到湑水河赶漂的人,经过挑选,个个身强力壮,身怀绝技,水性极好,一个猛子扎下水,游好几百米,头才伸出水面。
  赶栓皮,并不那么轻松,是一种十分艰苦且危险的劳动。
  激流在峡谷奔涌,满河床怪石嶙峋,栓皮不随波逐流,而是漂往石缝;或者,簇拥到险滩漩涡里,只打转儿不漂走,愈积愈多,成了一堆小山,只有靠水运人员排险推进。水运组织工作极严密,60余人分工合作:扎洪、赶漂、撑筏、后勤。打前站的扎洪,即用树枝竹子结成捆,或串或连在一起,堵塞小支流,使栓皮顺主流漂运。其次,河两岸赶漂人,每人手持丈把长的挽杆,挽杆前是铁钩,将滞留河边的栓皮赶往主流。赶往主流的栓皮并不遂人愿,几排竹筏在河中心左右行驶往前驱赶,撑竹筏的人必须眼尖手快,随机应变,稍不注意就筏人仰翻,甚而喂了鱼鳖。这些下苦的人整天在水里浸泡,全副武装,脚裹棕片,蹬马耳草鞋,紧扎绑带。早出工,晚收工,午餐带干粮。早上一身干,晚上湿淋淋……回到驻地,首先烘烤衣裳,一堆堆篝火映红了小山沟,暖热了赶漂人的心。
  栓皮缓缓漂流,一天行二三里,三四个月方能到达目的地。
  深山溪谷,原始密林,荆棘丛生,人穿行其中,人头蜂比比皆是,稍不留意闯了蜂窝,便会遭受蜂的疯狂攻击。人一旦被人头蜂蜇了,若不及时救治便有可能命丧黄泉。最好的办法就是即刻服蛇药和外敷蛇药,或以妇人乳汁冲洗方能解危。
  搞后勤的要为大家联系驻地,或住在农户人家牛棚,或搭茅庵,还要采购蔬菜大肉等伙食。山涧竹叶水,矿物质含量大,水硬,赶漂人两天不吃肉下河便会头发晕。在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为釆购副食品,往往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赶漂人经常下水,酒能御寒。于是,赶漂人吃肉大碗、喝酒大碗,个个练就海量。
  天气骤变,结霜落雪了,寒风凛冽,赶漂人在水里浸泡一天,腿肚子发紫,脚心生痛,实在支撑不住,就猛喝几口烈酒,浑身又长了劲。栓皮下了河,一天也不能怠慢,在冰封河水之前,必须走完太白县界进入洋县浅山区。有一年,栓皮冰冻在母猪滩,工人用铁锤砸,铁锤落地,冰花四溅;用炸药轰,轰隆一声炮响,水柱冲天,炸出一个冰洞,瞬间又封死了。等到来年春河水解冻,遇到了桃花水,损失了不少栓皮。
  湑水河,年年留下赶漂人艰辛的足迹,当然也有不少为此负伤或牺牲的可怜人。
  城固县桔园村陈桂荣赶了30多年漂,黑发变白发,仍然在湑水河奔波。他说,他在湑水河跑惯了,赶漂很有趣,不干这事儿,心里还感觉空荡荡的。
  苦中作乐!这或许就是赶漂人的性格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