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青铜兵器:
斧钺铿锵 气贯沙场
本报记者张琼
    带鞘短剑

  
  
  铜钺、甲胄、铜剑、青铜盾……在与周文化有关的影视剧中,一件件冷兵器散发着青铜光泽、威武气息,仿佛将人带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血气方刚的西周勇士,手持利器,策马厮杀,书写一段令人血脉偾张的古代传奇。宝鸡是周文化滥觞之地,在我市馆藏文物中能找到许多兵器的身影。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会看到周代将士手持一把酷似斧头的带柄兵器。这种兵器名唤“钺”(yuè),钺形制像斧,作劈砍用。钺也会出现在君王加冕仪式中,君王手握礼器钺登上王位,象征王权在握。从兵器到礼器,钺在冷兵器时期曾大放异彩。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钺本是一种武器,到了青铜时代,它的象征意义已经远超实用意义。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戉’(yuè)字,与‘王’字有不少联系,甲骨文中‘王’字看上去与钺形象相似,除了用作砍斩的兵器、刑具外,还被用作礼仪重器,是王权与军权的象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文物中有一件人头銎(qióng)内钺,它浑身泛着绿赞赞的青铜色彩,1980年在我市竹园沟弓鱼国墓地13号墓出土。这件人头銎内钺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上端是中空铜人首,用木柲(bì)与下端铜钺相连,钺身呈长方形,饰兽面、蛇和虎头,刃面较宽。这件铜钺精美中带有粗犷气,是商周时期兵器精品。
  剑是兵器中的君子,这种用于刺劈的直身双刃兵器,曾被称为“短兵之祖”,尤擅近身作战。手持利剑、所向披靡的场景,在许多古装剧中出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说:“中国铜剑滥觞于商末周初,当时剑的使用人群颇为广泛,自贵族、官吏至江湖游侠,均对剑十分喜爱。贵族中流行以剑为佩,既可防身,又是身份象征。”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有一柄带鞘短剑,出土于宝鸡竹园沟19号墓,长22.8厘米,径长3.9厘米,剑鞘的鞘身呈戣(kuí)形,木质衬里,外面包一层铜皮装饰鞘身。正面铜片为透雕的一组卷体夔(kuí)凤纹,两侧镂空夔龙纹做提耳。这柄短剑看起来精简,不乏锐气。
  如果说剑是进攻利器,那盾则为防御要物。盾作为一种古代防护武器,也曾是沙场战士的心头爱。“两周时期的甲胄和青铜盾装饰种类丰富,不仅有环形的,还有盘状的,有做成人面的,还有做成兽面的。其作用一是加固,二是装饰,一些图案还能起到恐吓敌人的作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
  圆睁的双眼、夸张的嘴巴、大大的鼻子……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有一件人面盾牌,长37.2厘米、宽34.8厘米,1976年出土于岐山县京当镇贺家村,这件人面盾牌看起来表情夸张,给人一种狞厉的感觉。
  看着静默于博物院里的铜钺、铜剑、铜盾,让人不免生发种种猜想:这些兵器,曾与谁共战沙场?见识过哪位将士的豪勇之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