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观赏青铜重器,了解青铜文化。 向民俗专家学周礼 学生在周文化景区触摸青铜器复制品 赵益
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一本藏在天地间的书本,一次在路上的追寻探索,在研学旅途中,孩子们感受着江山如此多娇,体悟着千年文明魅力。今年暑期,研学游成了极受我市家长和孩子追捧的假期项目之一。
今年暑期研学游为何特别“热”?“热”的背后又呈现出哪些问题?如何规范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暑期研学游火热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中,讲解老师在为来自四川省的小学生讲解着青铜器的用途及分类;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窑洞车间内,宝鸡市高新二小的少先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聆听申新纱厂的相关历史知识;岐山周文化景区里,研学团的孩子们习周礼、观青铜、识甲骨……这个假期,研学游成了中小学生暑期出游“标配”,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在旅途中增长见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于一体,以“研学”为核心、“游”为载体,寓教于“游”。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社会各界及家长对于研学游的重视和热衷程度显著提升。
笔者咨询市区多家旅行社了解到,今年暑期开始前,不少家长就已经开始向旅行社咨询暑假研学游的相关事宜。研学线路方面,今年省内周原周礼文化研学、延安革命精神研学等路线比较受欢迎,省外则是北京、厦门等地的高校研学比较火热。
“研学旅行面向的是中小学生,年龄段一般为6-16周岁。在研学内容上,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研学结束也会进行回访‘复盘’,来保证‘研有所获’‘学有所得’。”宝鸡旅游百事通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张丽认为,较之以前,现在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暑期研学活动恰恰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备受家长青睐。
多家旅行社表示,研学游时间和价格方面,会根据研学游线路不同来进行调整。研学游时间一般在5-7天;与普通旅游相比,研学游价格略高一些。
研学游为何受青睐
“实践研学是活生生的‘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安全知识、家乡文化,收获成长。”金台区西街小学大队辅导员戢燕老师说。
研学游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工作人员杜力博认为,研学实践活动应该承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以寓教于乐、立德树人为出发点。
今年放暑假后,金台区西街小学到目前已组织开展研学游7场,目的地分别为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宝鸡市禁毒教育基地、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中国泥塑文化园、金台区消防救援大队等。宝鸡市第一中学已组织研学游9场,学生们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通过参观高校、聆听讲座、游览景点等方式研学,在路上领略不一样的人文风情,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感悟。
宝鸡一中学生梁皓泽在参加北京研学之旅后说,自己在旅途中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还培养了团队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游是载体,研是目的,研学游需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因时施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学习方法等特点,研学内容设计会注重差异性和阶梯性,逐步开展不同层次的研学课程。”深耕研学游市场多年的陕西凃思迪研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丽介绍,小学阶段的研学设计满足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以旅游、观光、体验为主;初中阶段设计更多侧重理解性内容,增加了参与性、竞赛性和探索性内容;高中研学活动则要以知识拓展、理论应用、研究性学习为主,辅以观光、考察活动。除此之外,研学游有明确具体的分类,如传统文化、国情教育、自然生态、安全健康等主题的研学游。据了解,各类细化研学主题还在不断探索中。
火热背后有短板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研学旅行市场迅速扩张,成为文旅消费重要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研学旅行市场人才匮乏、研学游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造成了部分消费者体验感差、落差感强。
人才匮乏,优质研学游项目发展受影响。“研学老师不仅兼任老师和导游双重职责,更重要的是对研学路线、研学目标等需要全盘掌握,在此基础上,研学老师还被要求具备青少年心理学基础知识、急救常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刘丽介绍说,目前市场上研学专业人才匮乏,一些研学老师素质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
发展快速,研学游产品良莠不齐。博物馆里学生席地而坐打游戏、“深度参观”变“到此一游”式拍照打卡、讲座变“校外参观”,网络上关于研学游的吐槽频上热搜。由于暑期研学市场需求过快增长,部分旅行社和学校错把研学教育活动当成了学生的集体旅游,研学目标不清晰,路线设计不合理,同时缺乏真正的研学内容,“游”而不学,因此研学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打卡,备受诟病。
缺乏监管,市场有待规范。研学游属于教育和旅游的结合体,本质是教育,寓教于乐是根本目的。“研学游资质最重要的是旅游资质和教育资质,这两项缺一不可。”刘丽表示,当下研学旅行市场持续升温,但是监管方面却未能及时跟进,市场上部分只具备旅行社资质的机构也在大量推出研学产品,所以研学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如何“游”更有所获
“行走的课堂”持续升温,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让研学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游”有所学、“游”有所获?刘丽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研’和‘学’上,研学设计要合理、目标要清晰、反馈要注重。”现在市场上很多研学游产品流于形式,虽然噱头十足,但孩子们参与感不强,缺乏真正思考和研究。
宝鸡市第一中学学生发展处主任李昕表示,研学游不能只注重旅行体验,更要将现阶段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体系和旅行结合起来,通过设置研学课程课题、完成课程手册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度思考。
研学旅行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部门要集中发力。杜力博建议,各级学校要转变思想、主动作为,老师要走进各类研学基地,引导学生感悟“户外课堂”;各研学基地要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主题实践探究体验活动和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各级教育、文旅、文物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管理、规范服务,确保研学旅行有效果,让孩子们研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旅行玩乐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