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古代最早的藏冰库
  凌阴,谓藏冰库。据史料记载,冷饮起源于距今约三千年的周代。周天子每年冬天都要藏冰,至盛夏时供消暑用,有《周礼·凌人》为证:“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砍冰,三其凌。”文中所说的“凌人”,指宫中专管藏冰的官员,严冬十二月凿取冰块,按需要的三倍数贮藏。依赖自然条件把冰保藏到盛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只有富有四海的帝王方能办到。自周以后,各个朝代的帝都,都构筑有精密的凌阴,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代藏冰库是今凤翔城南发现的春秋时期秦国的凌阴遗址。
  凤翔发掘的凌阴是一处半地下式的建筑设施,为雍城大郑宫附属储冰窖穴。凌阴地下为一个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台基,其四边夯筑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7.1米的土墙。夯土台中部是一个东西长10米、西北宽11.4米,口大底小、四壁呈斜坡状的窖穴。窖穴西侧中部有一通道,通道上有五道木质槽门,每道门相距1-1.2米。窖底铺有一层砂质片岩,在第二道槽门中间底部(与窖底砂质片岩在同一水平线上)铺有陶质圆形排水管,向西南方向直通白起河。
  窖穴总容积190立方米,在窖穴四周的夯土台基上筑有夯墙,建有回廊和屋顶,可以防止光线直射,又可以和外界气温相对隔绝。窖穴底部铺的片岩有渗水和使所储藏物品保持卫生清洁作用,槽门底部的排水管可以排出融化了的冰水。五道槽门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每年冬季,管理凌阴的凌人监督数百奴隶取来大块大块的冰块,运往大郑宫的凌阴中,将冰窖装满,然后在凌阴四周盖上厚厚一层稻糠,再用泥一层一层地把上面封住,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防止空气进入,最后将槽门一道一道插上,在门与门之间填满稻糠,以起保温作用。
  直到来年天气转暖,皇宫贵族需要用冰时,首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然后逐层打开冰窖槽门,取出冰块。冰块在长期储存过程中,一部分会消融成水,可通过排水管道排出凌阴。冬季存在凌阴的冰块可达190立方米,在第二年打开时还会有65立方米左右的冰块。这些冰块除了秦公使用外,还会赏赐给贵族大臣。
  秦人的凌阴从防光、防热、防风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卫生用冰实例,佐证了《诗经·国风·七月》中所载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正因为藏冰极难,冰到了夏日成了极珍贵之物,帝王常于盛夏酷热时,举行隆重的赐冰典礼。
  对此,历代多种典籍中有记载,如《太平御览》中载:“石季龙(后赵皇帝)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又《东京梦华录》中载:“自初伏日为始,赐近臣冰四匣,凡六次。”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地处江南,气温高于其他古都,故而赐冰更为频繁。“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梦粱录》)
  随着社会的进步、藏冰技术的发展,冷饮的量与质逐渐提高。魏晋以后,地方官府乃至民间富户,也能建造冰窖藏冰了。唐朝出现了“卖冰于市”的冷饮店,然价钱昂贵,非富贵之家哪里消受得起?正如《云仙杂记》所云: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冷饮与平民百姓结缘,还是宋代的事。《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街市,“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卖冰雪荔枝膏……”一个“皆”字,可知冷饮店不在少数,由此推断,食客也必不少。且冷饮品种繁多,诸如:雪泡梅花酒、冰珠蜜水、雪泡豆儿水、冰雪荔枝膏、金橘泡雪、冰雪沉香水等。
  北宋英宗皇帝在位时(1064-1067),有一种叫“冰酪”的冷饮行销一时,用鲜牛羊奶与冰雪调制而成,其形、色、味称得上是冰淇淋的雏形,诗人杨万里的冰酪诗,对其有形象的描绘:“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销。”诗的大意是说:冰酪看上去腻嘴,入口却很滑爽;看上去凝固,入口却很软绵,刚取出时像块玉石,放到盘子里不一会儿就碎了,就像雪见阳光似的融化了。
  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把冰酪列为宫廷冷饮,几经改进,风味胜过民间,愈加可口。他曾降旨,此项制作工艺不得外传。后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世祖隆重款待,封授宫廷名誉侍卫,又御赐冰酪消夏。
  马可·波罗回国时,元世祖特许传授冰酪制作法,他回到家乡试制成功后,将这项技术贡献给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奇货可居,垄断为王室专利,对外秘而不宣,三百年后,以高价卖给法国,之后又从法国传到英国,英国人经加工改造,取名“冰淇淋”,一直流传至今。
  (摘自《凤翔史话》)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