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读书
◎王宗建
  在所读过的所有书信类文章中,我十分欣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在以《古文观止》为蓝本的各种古文选集中,书信体裁是重要一类,其中文采斐然感情真挚至今为人所传诵的,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是臣子给皇帝的政策建议,李密的《陈情表》是臣下向君主告假回家尽孝的情况说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属于朋友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的申明或告示,李白的《与韩荆州书》、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应归于职场小白呈奉老板的自荐信,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对政敌污蔑攻讦的驳斥。纯属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倾吐真情、交谈内容私密甚至涉及当时敏感话题的,如李陵《答苏武书》,虽然李陵这封信写得雄壮激愤、感人肺腑,但经专家考证它是后人伪作的。而情感如火山喷发、气势似波涛汹涌、辞藻像朝霞灿烂的《报任安书》,则是纯粹意义上两个好友敞开心扉倾诉衷肠的一封书信。
  初遇此文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那年我毕业进入工厂。从学校到社会,从穷乡僻壤到繁华都市,从乡下娃到国企技术员,自卑与自负、怅惘与进取,在落寞中躁动,于忧闷中憧憬,初涉社会,人生的迷茫和不适,折磨浸润着纯朴、敏感而倔强的心。当年省里开办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得知消息后我报考了党政干部专业。其中大学语文包括现代汉语、古文和写作三大部分,令人欣喜的是,除考试提纲外,大学语文古文部分开考大学还编印了一本选有32篇古文的课本。记得那天下午报名买回考试资料回到宿舍后,我便匆匆翻看起来。当浏览到《报任安书》时,尽管不认识的生僻字词很多,尽管读得晦涩气滞,但文章中那种激愤跌宕慷慨悲壮的气势,迫使我屏息静气地一句原文对照着一句注释,这才大致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我拿出字典,给文章的生字注上拼音,并将“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抄在记录格言警句的笔记本上。此后我每天早起一个多小时,来到车间后面的小树林里,像上学时一样朗读它。到考试前夕,这篇文章已熟读到几乎能全文背诵的程度。大学语文考过后,我还不时翻阅此文,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著史的精神鼓舞激励着我,而我也仅用了两年时间考完所有课程,成为全省第一批获得文凭的自考生。
  司马迁这封公元前93年写给身陷囹圄正待腰斩的好友任安的信,其文学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历代文人学士多有高论。而令我一直好奇并疑惑的是,此信是如何流传下来的?我猜测,信大概是写在竹简上的,因为纸是东汉后才大量使用,而信写成之后是否托人捎给了任安,任安是否收到读过此信?据记载此文最早见于《汉书·司马迁》,班固编撰《汉书》大约成稿于公元80年,这封信从写出到收入《汉书》一个半世纪的时光里,究竟是司马迁、任安还是其他人的子孙后代倾心接力收藏保管,又是如何辗转流传到班固之手?这种种无解的历史谜团,其间不知有多少惊心动魄而又曲折离奇的故事,想想都让人觉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又那么幸运有趣。
  一封写给朋友的信,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烽烟,至今仍与读者心神相通,令
  人感觉酣畅淋漓荡气回
  肠,中华文化的穿透
  力、聚合力、创生力让
  人肃然起敬、击节称
  叹,这正是我们文
  化自信的文脉和
  底气之所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