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解码《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中的周礼元素
本报记者 张家旗
    本报记者张琼摄

  日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发布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根脉与创新创造、实现“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路径与推进方略、“第二个结合”的世界意义及时代启示4个方面,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阐释,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报告》从古到今,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中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这其中,“宝鸡”二字被频频提及。诞生于宝鸡的礼乐文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和魅力?为什么宝鸡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宝鸡对中华文明史的影响如何?在当下,我们如何传承好、运用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征程中展现宝鸡担当、贡献宝鸡力量?
  让我们在《报告》内外,寻找答案。
  熠熠生辉的周礼文化
  翻开《报告》第一章,就有两次提到宝鸡。“陕西岐山周公庙,每年都举行祭祀,追怀周公圣德。三千年前形成的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人自古而今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源流。礼乐文明的传统在今日中国,形成新的回响。”“公元前约1000年,周朝召公首创了巡视制度。2023年春,在纪念这位古代政治家的陕西宝鸡召公祠中,30多名新提拔领导干部的家属列队谈家风说家教,集中接受廉洁齐家教育。”
  礼乐文明自周始,自宝鸡始。所谓制礼作乐,就是建立典章制度,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由此衍生出的各项文化与精神内核,从小处说,指导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而往大处说,更影响着从古到今中国人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因为礼,人们食有度、行有令。从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马匹饰物,体现了人们出行遵循的礼节和制度;同样在宝鸡出土的各类铜禁,则勾勒出三千多年前,周人对嗜酒误国历史教训的反思,以及将戒酒付诸实施的坚定决心,更昭示了西周先民遵纪守法、励精图治的精神。行走有“趋礼”,见面有“揖礼”,饭前一定要“摄衽盥漱”……礼的存在,让人们日常生活有了“度”和“量”。
  因为礼,人们守秩序、尊美德。从西周开始,“和合相生”的概念就深入人心。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开发与保护并行。“画地为牢”则是周人重德尊法,用“礼法合治”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生动写照。“虞芮之讼”“剪桐封弟”“徙木立信”……礼的存在,让人们心中有了“信”与“敬”。
  因为礼,人们重民意、崇廉洁。召公首创巡视制度,确保百姓诉求有地可循、有方可依,“甘棠遗爱”的美名引得无数后人称赞。出土于岐山的亻朕匜,记录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被誉为中国“青铜法典”。《周礼》中,提出考察官吏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礼的存在,让官吏百姓有了“道”和“法”。
  说到底,重礼就是尊法,敬德就是敬民。《报告》中指出:“‘第二个结合’通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秩序的规范、伦理的力量。”也正是这一点的表现。
  融入生活的周礼文化
  “礼”的根从周时种下,在之后不断茁壮成长,成为全天下华人共同遵守的准则。东汉官员郭伋为了不失信于孩童,宁愿野外留宿一晚,留下“郭伋待期”的美誉。明朝知州徐衡义抚孤侄,直到侄子成年,将堂兄遗产原封不动交还,义举传遍四海。时至今日,不论是替子还债十三年的眉县老人严平安,还是义务献血十四载的千阳保安武千发,他们知礼守礼、尊礼敬礼,用自己的行为,传承发扬着优秀的周礼文化。
  周礼文化在数千年数百代宝鸡人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自我进化,以多种多样的元素和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说,小小一碗臊子面中,就体现着赐胙礼的演化。即使吃面的过程,也体现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对长幼有序的遵循。又比如说,西府地区流传的许多俗语和民俗文化中,都着重突出着“孝”“忠”“义”的元素,“敬”天地、“孝”长辈、“忠”国家、“义”朋友。这些都是周礼文化的集中体现。
  周礼文化源于宝鸡,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众多周礼文化元素的凤翔泥塑,已经数次登上生肖邮票;宣传守礼尽忠的木版年画,也作为中国民俗艺术品的代表,多次在国外展出。近年来,更是有一大批影视剧将目光瞄准周秦时代,用现代的声光电表现形式,再现三千多年前那个瑰丽的时代,宣传周礼文化思想。
  近年来,还有许多国人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发宣传周礼文化。湖南省推出“周礼古宴”,复原古人宴席礼仪;山西省汉文化爱好者复原《周礼》上巳节习俗;海内外多位专家学者纷纷推出著作、举行演讲,宣传周礼文化……周礼文化越来越深入海内外华人的生活中,在时代进程中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烙印。
  德政礼义绽放新光芒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走进新时代,宝鸡对于传承周礼的实践更加生动,也更加深入。以挖掘、整理、研究、演奏周乐,弘扬周礼文化为主旨的民族管弦乐团——宝鸡周礼乐团近年来坚持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通过唱响经典的形式,让周礼文化深入人心;周文化景区积极举办形式各异的研学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孩子们知礼懂礼;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纷纷建起文化墙,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文明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他们组建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为以周礼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年来,岐山县紧紧抓住周礼文化的核心,发挥基层文化主阵地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把周礼文化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能”。走在岐山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周礼元素,从周乐演奏,到文化展板,再到定期开展的周礼大讲堂,岐山盘活了历史,讲好了故事。
  与此同时,我市部分县区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用周礼文化鼓励、指导群众自尊自立、自强不息,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热心助人、崇德尚礼,为和谐环境作出贡献;公正守法、廉洁自律,为法治社会添油助力。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我市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标上档,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快脚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在周礼文化的加持下,社会良好风尚在进一步形成。我市各县区进一步拓展“家风馆”“村史馆”的内容与功能,让好家风为更多人所知、所学;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院等历史展馆纷纷开展廉政文化主题展,让文物讲出廉政好故事;市文化艺术中心定期举办的“文心匠集”活动,精选多个周礼文化主题,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市民沉浸其中……
  作为周礼文化之乡的一员,我们自豪于周礼,更乐于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优秀周礼文化,让优秀周礼文化在新时代尽情绽放。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