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植根乡土的文化记忆
潘鲁生
    画脸赵彬瑞摄

  民间社火,是华夏先民在农耕时代创造的最为精彩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酬祭社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社火活动曾经驱散了未知的恐惧,一步步迎来了文明的曙光。时光延宕至今,这种古老仪式仍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民众所喜闻乐见,只不过其内涵已演变为节庆民俗活动,成为中华文明赓续千年、传承不息的活态见证。
  陈仓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西部,紧邻周原以及秦文化发祥地雍城,传说中的炎帝故里。这里渭河冲积平原膏壤绵延,农耕文明发达,民间社火尤为兴盛。每个村镇举办社火的时间并不相同,多集中在大年初一至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陈仓社火形式有马社火、车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社火、血社火等多种形式。《陈仓民间社火》正是对社火这种地方性民间游艺习俗的全景式记录。整套丛书分为“总论卷”“故事卷”“服装把仗卷”“脸谱卷”四卷,整体性呈现了陈仓民间社火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
  陈仓社火节目的主题,或为神话传说,或为历史典故,或为戏文故事,种类繁多,但讲的都是惩恶扬善、忠孝节义的事,代表了民间社会所尊崇的诸多坚韧持久的价值信条。“河马献图”“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叙说的是文明的演化;“轩辕破蚩尤”“女娲大战共工氏”“汤王伐桀”代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天官赐福”“三星拱照”“财神献宝”“刘海撒钱”,皆根植于美好生活的祈愿。
  社火脸谱,是塑造不同身份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脸谱画师使用的色彩有红、黄、白、绿、黑、金、蓝、粉诸色,以固定的程式化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歌诀所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经李继友、张星等人的改造,这些脸谱还被绘制于马勺之上,成为颇具地方特色与审美价值的民间工艺品,以另一种方式传续了民族文化的基因。
  服装把仗,是以戏服为基础给人物角色量身定制的表演道具。蟒袍革带,头帽口髯,红白靠旗,将一个个文官武将装扮得精神抖擞,好不气派。服装的纹饰除了戏服上常见的海水江崖、龙凤麒蟒等吉庆祥瑞图样之外,更多的是“双龙戏珠”之类的图案,寄寓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在盛大的春节庆典活动之中,耍社火无疑是整个庆祝活动的高潮。如果说除夕夜祭拜先祖主要发生在宅居空间之内的家庭性节俗礼仪,具有祈愿内省的色彩;那么,锣鼓喧天的民间社火则是广大民众走出庭院,走向莽原,熔铸集体意识、共同应对外在挑战、具有公共性色彩的文化演练。正因为如此,民间社火总体而言代表的是一种刚健质朴的健康文化趣味,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相随相伴,是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文化标识和文化记忆。
  《陈仓民间社火》的作者多为陈仓区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扎根于此,长期浸润其中,对当地社火文化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执着的深情。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意识、值得尊敬的作者群体。文稿的主体部分是他们服务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田野考察时的客观记录,字里行间还夹带着清新的泥土芬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在对民间社火的思想性、艺术性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本着去芜存菁、传承文化的原则,还提出了“快速、新特、多样、火热、精炼”五项社火节目排演标准,探讨了新时期陈仓民间社火生命力延续的现实路径。
  谨以此序,向为陈仓民间社火事业作出扎实工作的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谢忱。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此文是作者为《陈仓民间社火》一书所作的序)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