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猎猎秦风吹雍城
本报记者张琼
    秦公一号大墓

    展馆里沉浸式影院演绎秦人故事

    凤翔区南指挥中学学生表演秦文化节目

    游客参观“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车马坑保护展示区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天,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策划的“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开展。这个历经两年多时间精心筹备的展览,向人们展示了2500多年前,秦人在宝鸡这片沃土上拼搏不息的场景。
  央视纪录片推介、秦文化研学活动、文物专家进校园……近期,凤翔秦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精彩纷呈,让人在精品展览里、手机屏幕前、校园活动中,感受到了吹拂千年的猎猎秦风。“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活着”
  6月中旬,记者走进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面貌一新的“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令人印象深刻。与之前残垣断壁的、稍显清冷的先秦遗址相比,这个展览陈展方式多样、内容充实、设施提升,给人良好的观展体验。
  “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分布在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以及地宫体验馆三处场馆内。其中,秦公一号大墓是展览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分五个单元对秦人的奋斗历程、衣食住行、祭祀礼乐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和解读。看着被修复整洁的坑壁、数字化设计的葬礼图案、精练易懂的文字介绍,以及配合影院的考古故事演绎,带给人穿越到先秦时期的恍惚之感。秦公一号大墓是雍城首先发现并挖掘的秦国君墓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为秦景公。
  之前,秦公一号大墓因风雨侵蚀、坑壁垮塌,存在观感不佳等状况。谈及变化,省文物局原局长的一句话,在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馆长景宏伟的脑海里久久回荡——“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活着。”景宏伟说:“那种破烂的、残垣断壁的样貌,不是秦公一号大墓原有的样子。这几年,在国家、省、市文物局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秦公一号大墓的坑壁进行了修复、加固。按照1986年秋考古发掘结束时的照片、平面图等资料,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样貌还原,让它更体面地、规整地、有尊严地活着。”
  这个展览融入了不少人的心血,从2018年陈列展览立项通过省文物局批复,到2020年底陈列展览方案通过批复,再到此后的精心施工,直到2023年初完成了展览施工的大部分内容,也完成了对秦雍城遗址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挖掘。展览试展以来,受到广泛好评,游客留下了“精心打磨”“值得一看”“展览有料、有趣”等评语。
  数字化手段为展览添彩
  巧用数字化手段,是“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的亮点之一。古老的文化与新兴的数字手段相结合,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展览的地宫体验馆模拟的“黄肠题凑”内,用数字化手段生动呈现了一段秦景公与臣子的对话场景。虚拟的秦国君臣图像清晰生动,他们正在郑重其事地聊着秦人励志东进的宏愿,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栩栩如生,使人感受到秦人代代相传的进取之志,激荡人心。
  在沉浸式影院里,记者看到几名小学生正拿着手机录制视频,新鲜、震撼的视觉效果,让孩子们发出了啧啧赞叹。影院里,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以立体视频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脚下和头顶。随着画面推移和光影效果,自1976年开始的考古故事徐徐展开,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不禁感慨考古工作者的辛苦严谨,以及这块土地的文化遗产之丰厚。
  景宏伟在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工作了16年,他说:“以前,有人说这儿就是两个坑,让人来看啥呢?是啊,一个大墓、一个车马坑,怎么让人能感受到这两个坑蕴藏的文化内涵。改变人们对考古遗址游览的刻板印象,是展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补秦文化遗产展示和文化内涵诠释的短板,在陈展方式上多次采用数字化展示,从效果来看相当不错。”
  此外,秦公一号大墓和车马坑出土了不少车马器、玉器等。下一步,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准备增设文物展馆,对出土的实物进行合理展出。
  让秦文化活起来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位于雍城遗址的核心区域。这个地方经过考古勘探以后,发现了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基址,命名为朝寝遗址,实际上就是执政秦公的一处寝宫。”景宏伟走在凤翔南郊一块收割完的麦地里,熟稔地介绍脚下的土地。这是今年央视纪录片《周风秦韵·山水宝鸡》里的一个镜头,该纪录片引来数万条点赞、评论。
  对秦文化的推广宣传,凤翔人没有停止过,秦文化研学活动将宣传触角延伸到了学校。最近,宝鸡高新中学每周末都会有一批孩子来凤翔,参观与秦文化有关的展馆。孩子们玩拓片、敲击钟磬,感受秦人身上那股拼劲和执着。凤翔区南指挥中学与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长期开展秦文化宣传活动,文物工作者进校园给孩子们讲秦国历史故事,或者带几件瓦当模型,教孩子们做手工。在“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开展仪式上,孩子们敲起战鼓、跳起舞蹈,为家乡的秦文化展览喝彩、助阵。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原创的钟磬齐鸣感知先秦音乐之美、强弓劲弩看秦兵——弓弩体验活动等系列互动项目,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探索,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周风秦韵·山水宝鸡》里有这样一句话——“青铜器,就是周秦时代写给宝鸡人的一封情书。”确实,周秦文化是连接古今宝鸡人的精神纽带,周人的尚礼、秦人的拼搏,如同血液、基因一样,徐徐流淌在这片土地上,渗入这片土地上的人身上。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热爱脚下的土地,以及家乡的自然和文化遗存,正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表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