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厚养薄葬树文明新风
王怀宇
  乡村之美,不仅仅美在房前屋后、广场游园的“面子”上,更要美在乡风民风的“里子”上。移风易俗,让“厚养薄葬”成为风尚,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现实之举、明智之举,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千阳县为治理农村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以城关镇千川村为试点,积极探索“一碗泡馍过白事”模式,提倡白事时间压缩到3至5天,把“比气派”变为“节俭办”,把“流水席”变为“臊子面”,把“摆宴席”改为“一张泡馍票”,在破除丧事陋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这个村共开展“一碗泡馍过白事”48起。
  厚养薄葬方为孝。让老年人在生前得到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物质保障,是作为儿女应尽的义务。但是,有些农村家庭在“厚养”上或多或少打了折扣,而在老人的丧事上可谓“挥金如土”,吹吹打打、摆流水席,购买或自建豪华墓穴,还有多达数十辆的送葬车队……殡葬的奢侈之风,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农民难以承受的负担,并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些人为去世的老人大操大办丧事,主要是存在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与现实生活中的“孝顺”不沾边。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丧事上花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并无多少意义。厚葬陋习是旧时代的产物,需要新时代的基层管理者在探索中积极引导,下功夫治理,彻底扫清。千川村在这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不但倡导村民节俭办丧事,而且注重到了细节,比如:建议用鞠躬代替哭丧、用哀乐代替唢呐等等,进一步牢固树立“生前尽孝厚养,身后文明薄葬”的观念。
  弘扬孝道新风,擦亮乡风文明“底色”,让乡村更美丽、更文明。这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自治组织,鼓励和发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切实形成人人抵制陋习、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