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炎黄的足迹
乔辉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张岂之先生任总主编的《炎黄汇典·总序》中说:中华民族泛称为“炎黄子孙”,这虽然是一种形象性的譬喻,但也给我们启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演进轨迹。人们习惯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未曾中断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五千年不过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象征性的概数。追根溯源,在遥远的炎黄时代,已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奠定了基础。
  一
  炎黄时代处于仰韶文化早期,由文明萌发期进入文明初创期,步入父系社会。《国语·晋语》中说:少典娶有蟜氏女子,生黄帝、炎帝。黄帝生长并成功于姬水,便姓姬;炎帝生长并成功于姜水,故姓姜。《世本·三皇世系》称:炎帝神农氏,《竹书纪年·卷一》中称:黄帝轩辕氏。依《纬书集成》中说: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又名石耳;黄帝名轩辕,又名轩。《淮南子·天文训》说:炎帝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黄帝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荧惑就是“火星”;镇星又称“填星”,就是“土星”。朱鸟,唐代的李贤解释为凤。由此可知,炎黄二帝的图腾分别为凤、龙。
  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发现距今5500-6000年一件残损的彩陶盆,留存残损过半的鸟纹图,有一只飞翔的鸟,其背部上方有一个大圆点,圆点上有条弧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残鸟图绘出了复原图。鉴于炎帝“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此图可称为炎帝“荧惑朱鸟图”。有借朱鸟赐谷的故事,以寄托五谷丰登之愿望。《纬书集成·洛书编·洛书》中说:“黄帝起,填星珥鱼。”珥鱼,就是将鱼插在耳朵两边。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发现被称为“人面鱼纹图”的陶器,其图实则是黄帝“填星珥鱼图”。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出土了蚌塑龙。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和黄石林在《龙与中华民族》中说:黄帝(部族)确系崇奉龙为图腾的部族。龙,作为华夏族的标志,结合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载,既可说明中原部落大联盟的形成,又可反映早期华夏国家的建立。而45号墓的文化遗存,更为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已进入父系社会乃至文明史的黎明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
  二
  炎黄时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转折、纷争、融合——
  父系社会成型。《越绝书》中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器。在北首岭遗址,77M4号男墓主,所用葬具,墓圹上有板灰,骨架上有席痕。随葬品有一件深蓝色蛇纹石玉制成的穿孔斧,打磨得极为光滑,以显示权力的象征,还有86枚骨镞、8件陶器、磨石、骨器和鸡骨。而77M2号女墓主,所用葬具,骨架胸部有木灰痕,有7件陶器、蚌饰、牙饰和骨锥。阶层已然形成。在半坡遗址,小孩多用瓮棺,而152号墓主是三四岁女孩,则用成人的葬俗,随葬品有陶器、石珠、石球、耳坠共79件,钵内还有粟米遗迹,可见其出身极其高贵。但遗址里有的小孩却无葬具和随葬品。
  族类逐步形成。《竹书纪年》中说: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其臣箕文谏而被杀。炎帝益修道德,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其地。《越绝书》中说: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这个聚落由五个氏族组成。从彩陶器上的各种纹饰看,是以鱼纹、鹿纹和蛙纹为图腾的氏族共聚地。在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出土了一件“鸟龙”纹彩陶盆。据热释光检测此器物,距今6200年左右。笔者以为“鸟龙”,应是炎黄后裔创作的部族图腾——凤、龙合体图,可视为炎黄部族有机融合之佐证。
  成组文字问世。《说文解字》称:黄帝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北首岭中期77M17号男性成年墓主无头骨,肢体残缺。随葬品有13件,在头部位置倒放着字符尖底陶器,四个字符从右向左上下错开排列分别是W形、W形左侧上部连着一撇、山字形三竖平齐、山字形多一竖。从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可知:“并连三枚竖直之算筹以表示三十之数。算筹即计数用竹片、木片或木棍。此字为卅”。“并连四枚竖直之算筹以表示四十之数。”此字为“卌”。W形字,“火,星名,即大火星,亦名大辰星,或称心宿二。”关于W形加一撇的字,经与《左传》《史记·天官书》综合研究得知:当是“火”字之异体字,指火星即荧惑。
  三
  生产方式转变。《周易·系辞下》中说:神农制作耒耜。宝鸡关桃园遗址,发现7000年前的25件骨耜。北首岭、半坡等遗址发现有粟,姜寨遗址发现有黍,这些遗址还出土了人形彩陶器、陶哨、陶埙、玉器。《史记·孝武本纪》中说:黄帝采铜铸鼎。姜寨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700年的黄铜残片、黄铜管。北首岭出土了海产品榧螺和海蚌。
  居行条件改善。《竹书纪年》中说:炎帝建明堂。《新语·道基》中说:黄帝筑作宫室。西安半坡遗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方形房子。姜寨、半坡等早期城址的形态,大体都呈圆形,在居住区外有围沟。《汉书·地理志》中说:黄帝制作舟车。北首岭遗址也出土了网纹船形壶。
  服饰丰富多彩。《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始养蚕为丝。北首岭和半坡遗址都出土了布纹陶器。北首岭遗址出土绿松石、骨珠、牙饰、蚌饰和榧螺等饰品。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茧壳,著名蚕学家蒋猷龙研究员研究认为是桑蚕茧。经检测,此蚕茧距今已有5600-6000年。夏县师村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的6枚石制和陶制蚕蛹。
  医术趋于成熟。《淮南子》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帝王世纪》中说: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炎黄汇典·考古卷》第十一章称: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421号墓主,桡骨骨折经过对位治疗,422号墓主右小腿骨骨折经过对位治疗,由于对骨病的认识不足,出现了畸形。在渭南华州元君庙遗址距今6000—5500年的402号墓中,“见一陈旧性桡骨下1/3骨折愈合良好,所遗留的角度大于170°不妨碍正常机能。”这样的骨折愈合状况,“可设想当时人们在和自然搏斗中,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医药知识,否则桡骨骨折的愈合,不会不妨碍正常机能。”
  自炎黄二帝始,中华民族就不断融合,从华夏部族发展壮大以后,逐步扩展至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部族,历经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写作涉及历史、考古、天文、地理、民俗、哲学、文学、艺术和金石学等范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