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绿色清明寄哀思
◎段亚明
  一段隐隐约约的哀乐声将我从春日酣睡中唤醒,又有人踏着春光明媚的路途老去了。拿起手机翻看日历,又是一年清明,远方那袅袅的青烟又在心头萦萦绕绕地飘起。
  今年清明祭扫,家人一致同意采取一种更加文明的怀念方式,更加环保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小时候我没少吃婆从地里挖回来的各种野菜,从树上摘回来的槐花、榆钱、椒树的嫩芽。我决定自己动手制作花环,用榆树枝条做成圆环,驱车几十公里刻意搜寻春暖花开之地。将含苞待放的槐花缠绕在串满榆钱的枝条之上,即使平日里做事心急火燎的我也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动作轻柔而缓慢地梳理着有些散乱的花骨朵。手里捧着热气腾腾槐花蒸饭的婆那熟悉的面容又出现在眼前。看着我们香甜地吃着,婆嘴里还会叨咕几句吉祥话:“家有榆钱(余钱),吃饭香甜。”这就是婆对生活最满意的期许。婆啊!我们现在的日子每天都是“家有余钱,吃饭香甜”。
  我跪在父亲一侧,父亲将花环插在婆的墓碑前,父亲絮絮叨叨地对着长辈们诉说着啥,声音低沉,我努力地想听清楚,怀念的话语在父亲的喉咙里打个转就回去了。几滴泪水掉落在花骨朵上又滑落在地上消失了,我探头望向父亲,父亲已经将脸偏向一旁。
  节日没有变,传承没有变,思念没有变,对思念的承载物却发生了变化。燃烧的纸钱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一捧鲜花、一棵绿植代替了纸钱。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能持续发展、和谐共生的环境,我们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片青山碧水蓝天。
  又是一年清明,祭扫的主角变成了我和孩子。带着孩子回到根脉所在之地,用行动将文化和传承刻入他的脑海里。即使他现在无法理解,终有一日他会明白每年祭拜的那一个个墓碑下安睡的是这个小家发展、进步、兴盛的基石。
  我问孩子,如果我老去了,每年清明节你会怎么纪念我。孩子想了一会说:“我会把对你的思念变成一棵树,将来的我会去哪里不知道,将来的家在哪里也不知道,我能保证的是只要我驻足的地方,我都会为你种一棵树,一棵代表思念的树,让我的思念在我驻足的地方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父母在的地方是老家,儿女成家立业的地方是新家。新家代表着新发展、新希望、新梦想。清明是节日,是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告慰先辈的同时告诫后辈不忘来时路,不忘先辈苦,只有了解过去苦,方知珍惜当下甜。
  归途中,我和孩子不约而同唱起一首歌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我和孩子将这首歌谣吟唱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的声音回荡在这片青山绿水间,风儿将我们对家和祖国的祈愿送出去好远好远,远方的你一定能够听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